为未来导航:国家课程的时代诠释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名校长管理之道

为未来导航:国家课程的时代诠释

■姜树华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第一个聚焦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其中提出“支持校长大胆实践,创新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方法”。那么,作为校长,需要思考的是,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立根在何处?《意见》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国家课程的主导性”。也就是说,校长要思考并推动落地的是,如何更适切地实施国家课程。

缘起于筹建开办一所小学的特殊经历,我有了整体设计并尝试教育构想的“壮志”。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伴随着南通创新区的高品质发展应运而生,随之也就有了打造“教育精神高地”的新要求与高期盼。于是,学校开启系统谋篇:以“本土化、国际化、现代化”为“三化”办学方向,以“守朴开新”为校训,以“有爱心、有创见、有行动”为“三有”育人宗旨,以“善思维、善表达、善共情、善担当、善审美、善创造”为“六善”素养目标,在打造“现代化教育高地、新时代教育之乡”探索实践路上,得风气之先,开课改新路,为未来导航,努力成为基础教育的新窗口。

“长短课”——

改变时长,活了课堂

国家课程如何更好地校本化落地?如何解决课程内容与时长矛盾?如何实现素养提升与教学效率的更佳耦合?一群紫琅追梦人连续3天聚集在一间小会议室里,优化组合,情境推演,科学探索,一张“另类的课表”新鲜出炉:安排了3段非教学时光——“晨开时光”“午憩时光”“夕习时光”;课堂时长“变”了——设置了20分钟“特色小课”、40分钟“学科中课”与60分钟“主题大课”;出现了“个性课”身影——“表达活动”“思维活动”等,将国家课程中的相关内容采用专题项目化方式进行研究。

我们知道,这是一张必然会受到“争议”的课表。于是,我们开始了一系列自我答辩。首先,改变课堂时长可以吗?可以。早在2012年,清华附小等多所学校就打破传统的每节固定课时长,采用长短课堂进行教学,灵活、优化的课时,让课程设置更加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儿童学习规律。其次,国家规定课程落实了吗?充分落实。在国家课程开足开好的基础上,辅以时长优化。如原来每周2节作文课变成了一节“60分钟作文大课+20分钟表达小课”;每周2节美术课变成了一节“60分钟美术大课+20分钟欣赏小课”;每周3节的英语课变成了一节“60分钟英语大课+40分钟英语中课+20分钟交际小课”。最后,总时长不变,切割后的课时长有价值吗?很有价值。60分钟的学科主题教学,从知识认知到实践巩固,更为充分、扎实;20分钟的小课教学,学科小目标更为聚焦、有效。课堂时长的调整带来的本质是教学内容的重组。

“3S”课堂——

变革方式,生长思维

如何落实学习方式的真正改革?如何实现提升学习力的学习样态?《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明确指出,“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优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中小学教学更多地聚焦“思维发展”已成共识。经多方论证,我校开展了“我——我们——我:以思维为核心的学习样态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又称“3S”学习形态研究,即Self-direction(自我引导)、Socialization(团组讨论)、Self-surpassing(自我超越)。

“3S”学习形态基于“自学——互学——自悟”的学习流程,历经“我——我们——我”的成长样态。在老师的引领下,儿童个体首先进行自我学习,接着进入小组、班级等学习团组,讨论、碰撞、思辨,最后获得成长,超越原先的自己。从“初我”“新我”到“超我”,如此螺旋上升,提升思维品质与能力。“3S”学习形态就是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在思考中生长智慧,获得持续学习与终身学习能力。

“天地人”项目——

拓展空间,丰厚学养

“最好的阳光给教室”“整个校园就是一个学习场”“万物皆为师”是紫琅一小高品质育人环境理念。学校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物型学习场、情境活动场、综合实践场,有效地拓展了学习空间,助推学养自然生发。

物型学习场。“高门厅、大平台、宽廊道”是学校建筑的鲜明个性,宽敞,整洁,文化环境目之所及,日久浸润,校园大环境孕育人生大格局。我校拥有以“金、木、水、火、土”为意象的五大园子,分别以“点石成金”“十年树木”“上善若水”“薪火传承”“根生土长”为育人内涵;两大中心——童耕中心与童创中心,着重开展“从种子到种子”“从大脑到大脑”的“启智劳育”项目学习。

情境活动场。“所有学科均能实现数字化教学”是我校登攀现代化教育高地的现实姿态。学校建造了数字化言语学习场、数字化数学学习场、数字化书画学习场、数字化音乐学习场,还将建设数字化体育学习场。学校构建了1200多平方米的童创中心,突显“未来学习”主题,其中拥有迷你交通小镇、童乐实践场、童创编程场、童趣物联场、童欣VR学习场等多个活动场,建构形成“1H—10H—100H”STEM项目。此外,学校每周开设紫琅秀场、紫琅影院、紫琅社团、博识课堂等,紫琅娃娃纷纷登台展示,丰厚见识,生长素养。

综合实践场。“从南通走向世界”“本土情怀、五洲视野”是我校本土化与国际化的教育哲学。学校地处紫琅公园、紫琅湖畔,根植南通地标“紫琅”的文化内涵,形成江海大地上的“山、林、馆、场、院、所”等实践基地。学校以项目学习的方式来设计组织活动,以“春之新”“夏之趣”“秋之实”“冬之韵”为主题,以周节系列、时节时令、野外情境、主题研究四个维度,融合各学科元素,形成紫琅一小的“天地人”项目,拓展教育时空,浸润紫琅文化,提升核心素养,培育家国情怀。

“绿色测评”——

聚焦素养,学科育人

如何实现学业测评的真正变革?如何真正测评学科素养?如何用测评实现育人功能?我们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线,指向学科育人,面向全体学生、所有学科,出台了《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测评体系1.0版》,走上了绿色测评的探索之路,以期形成一套“突围式”的评价体系,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前瞻性。我们积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学生的出彩人生精准评价、科学导航。首先,我们为全校学生量身定制了过程诊断与阶段诊断的“全程育人导航”计划;其次,我们在进行各科测评体系构建的基础上,还创设了每学期一次的全员“嘉年华”测评项目,将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学科认知与技能习得融为一体。

多样性。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测评体系,在评价主体、评价维度和评价方式三方面着力体现多样性。在测评主体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家长参与、第三方评价、基于信息技术评价等多种形式;在测评维度上,同步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学习能力、学习品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围绕核心素养的多维度评价;在测评方式上,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作业评价和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健全完善学业质量检测,持续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测评层级上,我们确定了“知、智、致”三个核心层面,即学科基础、学科品格、学科生活三个层级,学科基础侧重于各科的知识和技能,学科品格侧重于过程和方法,学科生活则侧重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有机地融合于核心素养的框架之中。

科学性。为确保测评的科学性,遵循学习规律,实现对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全面而合理的评价,各科测评均分为笔试测评和现场能力测评两大模块。其中,现场测评分为各科单项测试和各科团队测试两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学科测试后,再组织团队合作项目检测,各年级聚焦主题,从“我与自然”到“我与社会”再到“我与自我”,螺旋上升,融合各学科素养进行合作、探究、展示的考评,综合测评学生的参与度、融合度、达成度、创意度。这样的评价,不仅具有操作性和实践性的考查,还突破了学科壁垒,学科素养在学生团队合作项目中得以呈现与提升。

情境性。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情境,核心素养的测评同样离不开情境。以一年级“冬之韵”主题测评为例:下雪了,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让孩子们数一数雪地上的脚印,辨一辨左右,认一认位置,剪一剪窗花,说一说祝福,打一打雪仗,唱一唱儿歌,秀一秀英语……所有测评都是在一个情境下完成,学生解决问题、合作交流、团队协作、探究实践等能力在测评中得到体现和提升。

(姜树华,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现任南通市紫琅第一小学书记、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