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一所乡村小学的非遗教室
■本报记者 王琼
“咚咚咚”“咚咚咚”……近日,溧阳市社渚中心小学社渚人文馆大厅锣鼓声响,该校四、五年级的学生踩着鼓点跳起了小马,这是该校开设的一项特色文化校本课程。校长吴汉平告诉记者,学校依托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蒋塘竹马,打造了一间特殊的非遗教室,开设“社·渚·家”特色文化校本课程,“以非遗教室为纽带,将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教育连接起来,激励学生寻根求源,做有根的社渚人、有根的中国人”。
社渚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乡村学校,位于溧阳市社渚镇,属茅山革命老区。早年,这里是百姓祭祀的一方水台,是有名的傩文化之乡,该镇的蒋塘竹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充分发掘好、利用好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去年9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校打造了一间非遗教室。记者看到,教室里摆放有马灯、刻纸、傩舞面具等器具。吴汉平告诉记者,学校与当地非遗传人一起摸索,开发出跳小马、3D打印傩舞面具、舞龙、刻纸等一系列非遗相关校本课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艺术结合,在传承的同时,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为将课程落到实处,社渚中心小学带领学生到溧阳博物馆、前宋水库、溧阳市庆丰村等地开展研学活动,将溧阳市傩文化博物馆、宣和农场作为研学基地,编写《傩文化》与《i(爱)社渚》两套校本教材,保障课程的高效实施。
此外,该校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收集“老物件”,如风箱、摇车、线板、粮票等,建设充满地方历史文化、生活风情的社渚人文馆。学生在这里用传统农具开展民间游戏,了解家乡历史,讲述家乡故事,学习家乡名人,趣谈老村落的传说,交流社渚不同方言。
“非遗教室与社渚人文馆联成一个整体,”吴汉平说,学校以此为基础,打造了“社·渚·家”特色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在乡村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向上向善向美,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