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获一种感动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收获一种感动

■唐伟

春节期间,因疫情宅在家中,我读到了侯艺兵的作品《院士怎样读书》,并开始关注侯艺兵。侯艺兵是一位既敬业又务实的艺术家,精于摄影,长于文学。他的作品富有浓浓的人文气息和岁月的沧桑感,这让他从众多摄影家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

这么多年来,作者始终满怀激情,关注科学事业发展,将镜头和文笔对准院士,关怀科技工作者的现实生活。这些年,他先后出版了中国科学家肖像墨迹集《院士风采》,大型影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社会科学家大型影集《世纪学人百年影像》等摄影作品。

面对那些文字和摄影图片、那些生命画上句号的学者,总让人想到时间对于生命的凝练与沉淀,总能让活着的人感受到强烈的人格风范和精神感召。《院士怎样读书》便是这样一本图文并茂、文采飞扬的作品集。

这本书收录了56位院士的书房图片,同时配以院士们关于读书心得的亲笔赠言,字里行间有很多关于读书的耐人寻味的故事,发人深省,启迪良多。

透过照片,我仿佛走进了院士们的书房。院士的书房,很普通,既没有富丽堂皇的设计,也没有精雕细刻的装饰,看上去都是“陋室”“蜗居”,极其简单朴实。院士们所用的书架和书桌,有的是父辈遗留下来的,家风传承,倍感珍惜;有的是跟随了自己几十年,朝夕相处。最让我难忘的是电机工程学家丁舜年院士,由于三代同堂,他把书房搬到了不足5平方米的阳台上,用玻璃隔出一个小巧精致的书屋,加上书柜、书桌,仅有容膝之空,但丁院士的一篇又一篇论文便是在这里写出来的。或许对于丁院士来说,只要有书读,窗外的喧哗闹市、车水马龙,皆是过眼烟云。

院士之所以成为院士,在于他们读书方法的独特。土木工程和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归纳出“加、减、问、用、创”五字读书法。“加”——广采厚积,织网生根;“减”——去粗取精,弃形取神;“问”——勤思善问,开启迷宫;“用”——实践检验,多用巧生;“创”——求实创新,乐在其中。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鼓励青年人要精读几本经典著作,哪怕吃透一本经典,熟悉运用基本概念,任何时候都有益处。

书中大多数院士都表达了“由博返约”这个观点:读书如同做学问,要厚积薄发,初读时要博览,越读越厚,但是养成习惯后,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会越读越薄。由薄到厚易,由厚到薄难。由博返约,需要透过字面提炼精华,非下一番功夫不可,其实一个人把书读得越薄,说明他越有能力把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而可以创新和创造。

在这本书中,院士们都谈到了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有个有意思的现象,很多院士都是在遇见一本有趣的书以后,从而喜欢上某个学科,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地质学家王鸿祯在北京大学求学期间读到的葛利普的《地史学教程》,把他带进了地质学大门;数学家吴文俊在高中时读到的德国数学大师柯朗的《微积分》,从此迷上了数学;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在大学时读到《军用原子能》(又称《史密斯报告》)后,震动极大,直接改变了择业方向。有人说,人与书是有缘分的。我始终相信,一个人只要肯读书,一定会遇见他想要的书。

在过去的这个超长假期里,每天晚上,我会在睡前,翻一翻这本摄影作品集。看图片,看文字,看人生,揣摩院士们对于读书的真知灼见,品味院士们感慨人生的肺腑之言,常常觉得莫名感动,这种无言的感动,或许就是一种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