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质量监测:护航教育督导转型升级
■苏州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顾乃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建设,努力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意见》多次提到“评估监测”,不仅进一步确立了教育评估监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督导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也为我们坚持以质量监测为重要抓手,推动区域教育督导由“长牙齿”向“教育生态优化的利器”转型升级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2014年,苏州市积极响应教育部构建区域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教育督导体系的要求,成立江苏省首家独立建制、全员配置的苏州市教育质量监测中心,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教育督导“评估监测”职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较好地承担了区域教育生态优化的“守望者、吹哨人、突击手”的角色。
让质量监测成为区域教育生态健康的守望者。开展全面系统的教育健康体检,是提高区域教育督导精准性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开展学业质量“常态体检”。我市连续5年对初中学生开展全方位、追踪式的学业质量监测,监测内容既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的学业发展情况,也包括学生的学习因素、家庭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学校的教育氛围和教师的身心及职业发展等相关信息,并通过将七年级学生倒追至小学六年级的方式,测评全市各小学的教育质量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开展热点难点“专项体检”。2019年,我市开展中小学课程开设、中小学生近视、初中生心理健康等现状的专项监测,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数十份决策咨询报告。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延期开学期间,我市迅速开展中小学生居家学习状况调研,及时回应了师生及家长对线上教学活动的诸多关切。
让评估监测成为教育生态问题的吹哨人。教育生态优化的过程需要及时的监测预警。首先,前移“防线”,厘清市级监测职能定位。目前,国家、省级层面的质量监测主要以抽样方式进行,难以深入学校。县域层面受机构设置、专业力量等限制,难以独立开展监测工作。市级层面监测恰好弥补了重心下移真空,在借力国家、省级层面监测,统筹大市、县域层面监测,指导校级层面监测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次,设置“准线”,构建学业生态健康指数。我市在学业质量监测体系中设置了与学业生态密切相关的17个关键指标,构建了学业生态健康指标体系。这些指标以指数的形式呈现,通过各维度高、中、低三个水平的占比,构建学业生态健康指标体系中各维度的常模标准;通过刻画区域和学校学业生态的典型特征,预警区域和学校在学业生态方面的薄弱点。最后,明确“底线”,提供教育生态问题预警。我市采取追踪监测、周期监测、热点监测三种方式,主要开展了四类预警:对学业质量负增值严重的区域和学校进行增值预警,对区域内校间差异情况进行超标预警,对学校执行国家课程、近视情况、作业负担等情况进行问题预警,对学业支持等关键指标进行基于区域常模的偏离预警。这些预警为我市更好地履行督政、督学职责提供了更加科学、精准的依据。
让质量监测成为教育生态治理的突击手。优化区域教育生态,教育督导部门不能满足于做发现问题的“观察员”,更要成为解决问题的行家能手。首先,坚持人才优先,建好三支队伍。一是以教研员和一线名优教师为主体的队伍,主要承担监测命题、报告撰写、结果解读等职责;二是以各级教育督导部门的专兼职工作人员为主体的队伍,主要承担监测组织实施、结果运用等职能;三是以高校、科研机构、社会团体的专业力量为主体的队伍,助力评估监测工作。其次,坚持互联互通,管好数据资源。《意见》指出,整合构建全国统一、分级使用、开放共享的教育督导信息化管理平台,逐步形成由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支撑的智能化督导体系,提高教育督导的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我市目前已经初步构建了统一入口、多个终端、多维用户、多层功能的教育质量监测信息化平台,对评估监测工具研发、数据采集系统、数据分析系统和数据可视化系统进行了整合。未来,我们将加快推进实现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的资源共享、数据互通,为教育生态治理提供更加便捷的路径。最后,坚持立行立改,用好监测结果。质量监测的根本价值在于监测结果的高效运用,我市建立了“测评结果—研读数据—精准诊断—合理归因—科学定策—靶向改进—后效测评”的区域监测结果运用闭环,形成了“反馈+培训”“社会发布”等层级反馈模式,将监测结果运用与问责制度结合,把监测结果的实践改进效果纳入督导部门的政府教育目标责任考核范围。
苏州将继续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意见》,坚持“国际视野、国家标准、苏州特色”的总体思路,对本市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和系统设计,努力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开展市级层面质量监测的排头兵和领跑者,为本市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