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省滨海中学: 艺教之花开满园
学校报道
■通讯员 王信丰
校园文艺会演
名师工作室研讨活动
艺术课程基地教学现场
根扎黄河故土,传承古今文脉。江苏省滨海中学作为省首批四星级高中,成长、发展于文化底蕴丰厚的滨海大地。滨海是中国楹联之乡、中华诗词之乡和全省唯一的书法之乡,其民俗文化、诗书楹联文化享誉海内外。依托乡土文化背景,学校历来重视艺术教育,盐碱地上的播种者以盐蒿般的坚韧、执著,让艺术在黄海之滨的校园扎根、开花、结果。2010年,该校被确定为江苏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校内花园环抱的醒目位置,伫立着一块刻着“怀远博见”四字校训的石碑,虽历经风雨却神采依然。
让每名学生都多才多艺
课程基地的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逐渐走出了一条硬件与软件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
高一(26)班的蒋东衡同学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入学伊始的第一堂艺术鉴赏课,“这堂课让我开始用艺术审美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当我们懂得用眼睛去发现美和鉴别美的时候,会发现整个世界都会有所不同。”
在滨海中学,每个学生都像蒋东衡一样,通过学校全面的艺术教学,开始用历史的、发现的眼光去看待艺术作品乃至自己的日常生活,找到自己的艺术发展平台,得到锻炼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
艺术的帷幕在美丽的校园中拉开;校园的天空,氤氲着艺术之花的缕缕幽香。经过不懈的努力,该校艺术教育成果丰硕,目前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普及性高、影响广泛的基地面貌。
滨海中学校长张明佐告诉笔者,滨海中学于抗日的烽火中诞生,在硝烟弥漫的动荡年代曾几度搬迁,可以说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成长起来的。如今,翻看历史,艰苦的抗战岁月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怀远博见”这四个字早已铭刻在所有滨中教育人心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滨中人在艺术教育的发展中发挥先锋作用。
为创新育人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学校坚持以“依托乡土、塑造特色、打造品牌”为办学主题,在“全面
发展、学有特长、特色育人”的理念指导下,大力实施“艺术教育工程”。如今,该校已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和“艺术教育课程基地”。
张明佐说:“我们希望每一个学生都有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去认识世界、感受世界、理解世界并表达自己,这样才能走向更为广阔的未来。”
学校以“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艺术素养走向未来”为指导思想,对
在艺术教育中落实素质教育
作为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滨海中学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与研究,走出一条以艺术教育为切入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张明佐说:“我们鼓励教师引导与启发学生开展艺术活动,这些活动不仅成为加强学生与教师联系的纽带,也促进了学生整体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该校在艺术教育上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针对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三个方面入手,实现育人环境的全覆盖。
一是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特色育人”的办学理念,科学规划艺术特色教育,努力发挥艺术教育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让艺术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生活,让每一个学生都带着良好的艺术素养走向未来。
为强化组织领导,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及相关处室负责人组成的校艺术教育领导小组;为有效开展艺术教育,学校组建了由美术和音乐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中心;为做好上下联动,学校完善了领导小组、艺术教育中心、年级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的联动机制;为保障艺术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开展,学校构建了艺术教育特色建设的考核评价机制。目前,
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划科学、目标明确、运作有序。
二是硬件支撑、“软件”保障。张明佐告诉记者:“不断加强艺术教育硬件建设是支撑滨海中学艺术教育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举措。”
多年来,该校不断加强艺术教育教学专用设施建设。学校艺术中心建有演播厅、展厅、美术教室及美术器材室、合唱教室、排练室、音乐教室及音乐器材室、舞蹈教室及舞蹈器材室等。近几年,为保障学生艺术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学校在不断更新和补充钢琴、画板、画架、石膏像、演出服装、民族乐器等音美专用设备的基础上,还专门设立艺术教育活动专项经费,增设了民乐团、合唱团,舞蹈队、鼓队、美术辅导中心。学生们在参加校内外“送戏下乡”“文艺会演”“书画比赛”等活动中为学校争得了许多荣誉。
合唱团成员陈煊说:“合唱有助于我放松心情,将自己从学习中抽离出来大声歌唱,可以有效地缓解压力。而学校很好地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在合唱团内我也认识了一些同样喜欢音乐的同学,找到了强烈的归属感,并逐渐学会倾听他人的声音,融入大家的声音,为了一个集体发出整体和谐的声音而歌唱。”
经过长期建设,该校艺术教育硬件方面已达到较高标准,艺术中心基本能做到全天候对学生开放。
艺教名师则是学校艺术教育持续、优质发展在“软件”方面的保障。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滨海中学艺术教育中心的老师们无私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用激情和智慧引领着艺术新苗茁壮成长。学校艺术教育形成了以中国竹笛协会理事唐克春老师、盐城市音乐教学能手周锋老师、盐城市教育书画院高级书画师孟臻老师、盐城市教育书画院特聘画家徐劲松老师为核心的教师团队,涉及书法、国画、古筝、二胡、扬琴、钢琴、竹笛、大鼓等多个艺术教育领域。
该团队唐克春老师自从担任艺术教育中心的教师后,就像上了发条的时钟,十年如一日不辞辛劳给学生上课,细挖每一个学生的音乐艺术表现能力,引领学生用心走进音乐世界。
北京大学民乐团前任团长刘开奇,曾为滨海中学打击乐特长生,他在给唐老师的感谢信中这样说道:“滨中真的非常锻炼人,学校良好的学习条件和老师们的辛苦付出,让我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先学做人再学艺’,唐老师的这
句话伴随我多年。在不断提高音乐素养的同时,我也通过音乐明白了很多人生道理。”
三是科研拉动、课程推动。为了推动艺术教育上质量、上层次,学校秉承“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优良传统,先后组织教科研骨干力量集中攻关,完成了诸多科研项目。其中,省级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管理》成功结题,为该校艺术校本特色的课程开发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在用好国家课程的同时,强化校本特色,坚持开发与实施并举。张明佐说:“中学艺术课具有极大的包容性,而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地域素材艺术课程更能发挥地方和学校的资源优势。”
为挖掘丰富的地方艺术资源,学校组织开发了具有滨海地方特色的楹联、书法课程;为服务校园各类艺术活动,学校编制了校园艺术活动系列指导教材;为促进艺术潜质较好的学生持续发展,学校制定了具有学校特点的艺术特长生培养标准,并开发了相关课程;为保障校本艺术课程的实施,学校提出了“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的总体要求,着力调整课程设置,在高一、高二年级系统开设艺术鉴赏课程,把艺术学科活动课正式列入课程总表。
艺教花开芬芳满园
随着艺术教育向纵深发展,滨海中学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的办学品质均得到了显著提升。
基础年级艺术鉴赏课程的系统开设,让学生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艺术课程与学生德育课程的结合,让该校立德树人工作更具吸引力。艺术课程在文化课程以及校园环境建设中的渗透,让该校艺术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一年一度的校园主题合唱节,在弘扬主旋律的氛围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集体情怀、艺术素养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每年一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项目全、活动多、综合性强,学生们广泛参与,形成了
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种类繁多的学生艺术社团更是激发了学生们的艺术兴趣。学生们自主设计的各类艺术活动及作品在德育课程中的渗透、与文化课程的结合、在校园活动中的绽放,让人感受到学校艺术教育的总体水平和层次不断提升。
风骚独领的艺术中心的教师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亦追求纵深发展。唐克春老师,多次成功举办竹笛独奏音乐会,其主持的《普通高中音乐特长生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荣获盐城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孟臻老师曾获第四届当代中国山水画展优秀奖、江苏省第五届美术教学课件展示及说课竞赛二等奖等多项荣
誉。徐劲松老师参加“盐城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中学组一等奖……
现今的滨海中学,琴声悠悠、歌声飞扬、舞姿翩翩、墨海飘香。该校艺术教育正在不断融入学校品牌塑造、优质发展的进程中。艺术特色教育的成功推进,正在不断丰富着学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特色育人”的育人模式正在趋向完善,该校的办学水平与社会影响力也在快速提升。2001年至今,学校先后有张玉峰、陈思静,孙雯等16名学生因音乐、美术特长加分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有约50人被浙大、复旦、南大等知名高校录取。在音乐专业高考中,该校
为南京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知名专业院校输送200余名合格的音乐人才。2005年至今,20多名学生先后被清华美院、中央美院、中国美院、解放军艺术学院等名校录取,另有数百名学生考取各级美术专业院校。在各级各类艺术竞赛中学生表现亦是突出,先后有40余人在国家、省、市级各类器乐比赛中获一等奖,有10余人在省、市书画比赛中获奖。
张明佐说:“今后的工作,学校将以艺术教育的优化升级及发挥其在育人模式创新中的作用为重点,不断完善艺术教育课程基地建设规划,让孩子们的身心越发和谐,让滨海中学的艺教之花开得越发绚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