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化解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利益冲突及其化解

■王友缘

在当前强调“幼有所育”的大环境下,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素质幼儿园师资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迫切。但现实中,幼儿园教师的较大缺口使得旺盛的优质师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在以专科学历为主的幼儿园教师群体中,想要觅得一位本科学历的高素质幼儿园教师并不容易。

如此来看,本科学历的幼儿园教师应当是抢手的“香饽饽”,然而尴尬的是,时常有部分幼儿园园长抱怨本科学前师范生不如专科师范生“好用”。也有部分家长认为本科学历做幼儿园教师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连本科师范生自己也在周围人的屡屡否定中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选错了专业”。这常常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感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甚至面临诸多困惑。

直到我看到张世义博士的专著《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研究》,才发现原来这些问题都来自于学前专业人才培养中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无论是我们高校教师,还是用人单位,甚至是学生家长都在通过自己的利益诉求影响着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家长和学生更关注“就业”,关心的是幼儿园招聘考什么,实际工作中需要什么;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更关注“专业”,希望按教育规律来培养专业人员,不想把本科教育办成速成的“职业培训”,可是一些在学生和家长眼中看似“无用”的课程恰恰是本科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所在;用人单位更关注“事业”,希望招来的毕业生马上就能独当一面,但教师是一个需要实践积累的职业,速成的技能训练短时期“好上手”“适应快”,长时期来看发展的后劲却不一定足。不同群体都基于自己的角度提出了要求,其利益诉求存在冲突也就不可避免。

认识到了这一点,我对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家长以及用人单位都多了几分理解。但是,正如此书中所强调的:不能放任市场化的机制对高校学前本科人才培养产生不当干预,要“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市场导向的就业制度下用人单位的话语权越来越强,高校在就业率的考核要求下,不得不迎合用人单位的一些不合理要求,如任其发展,可能会失去专业根基,最终难以培养真正高素质的幼儿园教师。

对高校来说,要强化专业团体的独立评估权力,让专家依据人才培养的规范和标准来制订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从招生到培养到毕业,乃至招聘入职、在岗培训,都要请各级教指委、行业协会、学术团体和相关专家参与,不能将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对于高校外部而言,要培育强有力的学术专业组织,将市场机制控制在市场技术层面,不能任其走向市场伦理层面,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产生消极影响。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如何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幼儿园教师,助力我国“高素质善保教”的新时代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目标的实现,是承担教师职前培养工作的高校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相信这本书中所提出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可为我们思考、解决相关问题提供启示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