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了口袋富了脑袋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师大探索“结对子、补口子、育苗子”精准扶贫模式,让睢宁县柳林村村民——

鼓了口袋富了脑袋

■本报记者 李大林通讯员 吴向裕

“潘书记,紫薯俺们会接着种,合作社也要接着搞,你和老师们今后一定要常回来看看!”日前,在睢宁县柳林村,来自江苏师范大学的扶贫第一书记潘映铼与乡亲们一一告别。潘书记要走了,村民们的手迟迟不肯松开。

从鼓了口袋到富了脑袋,两年间,依托高校资源优势,江苏师大扶贫干部与柳林村基层组织一起,摸出一条“结对子、补口子、育苗子”的脱贫新路,实现了党建引领、产业发展、教育提升以及村风村貌的转变。

结对子,筑牢党建基础

柳林村地处睢宁西北部,交通闭塞,是一个典型的经济薄弱村。在全镇28个村组织中,柳林村还一度是唯一的党组织涣散村。潘映铼刚来到柳林村时,面前难题一大堆。

“深入群众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听到最真实的声音。”为找准攻坚克难突破口,潘映铼进行深入走访。他发现,柳林村经济发展滞后表面是缺乏富民项目,更大程度上是村党组织凝聚力不足、战斗力薄弱。

为把党建工作和项目帮扶一起抓,潘映铼经常主动与村两委干部谈心,并依托江苏师范大学,与柳林村开展党建结对共建,把柳林村党员干部送到大学听党课,邀请党建专家走进柳林村手把手教他们村级党务工作怎么干,引导大家增强党建工作的信心与决心,有效提升了村两委干部的理论素质和业务水平。

不仅如此,潘映铼还借鉴江苏师大党建经验,在柳林村推动乡村基层“党建+”工作,发挥人才、信息、理论等资源优势,建立和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制度、联系群众制度和为民服务制度,形成了顺畅的党建工作运行机制。

一系列举措,让柳林村党员干部明确了党建工作到底应该怎么干、干什么,干到什么标准、达到什么目标。柳林村老支书感慨地说:“要是早点明白这些,我们就知道怎么干工作了。”

补口子,打造富民产业

柳林村靠近黄河故道,土质以沙土为主,长期以来以花生和小麦为主要农作物。因产量不高、经济效益差,当地村民务农积极性弱,劳动力外流,大量农田多以较低价格承包给他人经营。

“没有特色产业带动,很难让老百姓尝到种地的甜头。”为此,潘映铼积极联系专家,对柳林村的产业发展进行深入研判,并把特色产业定位为紫薯种植。江苏师大长期服务国家特殊需求的甘薯产业技术研究在国内享有盛誉。为打造长线富民产业,在潘映铼协调下,该校与柳林村签订校地共建生态农业基地协议,将甘薯产业技术成果应用到柳林村,并利用甘薯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优势,一对一培养农民技术骨干。

在此基础上,江苏师大扶贫干部积极协调变更扶贫项目,引导村集体成立农机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村两委干部和种植大户入股,多方努力筹集资金230余万元,用于农机购置和土地流转。

2019年10月,柳林村近40亩紫薯喜获丰收。江苏师大积极帮助村民拓展销路,口感好、品质佳的柳林紫薯受到消费者青睐,每亩利润达6000元,一季利润超过以往一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2万元,到今年超过40万元。柳林紫薯还作为展销品,走进第三届中国甘薯产业博览会。

育苗子,提振教育活力

作为一名高校扶贫干部,潘映铼深知,教育是斩断贫困代际传播、拔掉穷根的重要路径。为此,他充分发挥江苏师大教育资源优势,在经济助农的同时,还着力帮扶当地的教育工作。

从2018年4月潘映铼走进柳林开始,这两年暑假,江苏师大敬文书院的大学生每年都会来到当地,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孔子行脚”支教、艺术教育进课堂等活动。今年以来,随着虚拟体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入,更有效激发出当地儿童学习热情。“我们不仅是在支教,更重要的是给孩子们埋下一颗颗梦想的种子。”支教团成员刘畅说。

为提升当地基础教育发展水平,江苏师大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开展教育结对共建。围绕师资培训、教学指导、交流研讨、实习实训等开展深入合作,着力打造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

教育水平提升了,带动了村风村貌的转变。如今,村民家长里短聊的是孩子上学,比的是教育支出,崇文尚智的良好村风正逐渐形成。

两年过去了,在江苏师大帮扶下,柳林村真正实现了脱贫摘帽。“柳林村的扶贫模式是我们校地合作探索出的一个鲜活样本,通过与地方在产、学、研、用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携手打赢脱贫攻坚战。”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桂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