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有道德的生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过“有道德的生活”

“童心德育”就是教师遵循儿童心理机制,尊重儿童天真、纯朴、活泼的生命自然状态,依归童心,创造一个富有童趣、自由、和谐的教育情境,把属于儿童的生活、童年的幸福还给儿童,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培育道德自我。

遵循“童心”,做“真”的品德。儿童纯真、无拘无束的“童心”,使儿童在德育活动中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及毫无造作的行为,这种体验、认识、感悟、行动是自然而发、真实且富有实效的。我们遵循儿童的“童心”,关注儿童心理因素,激发儿童道德动机,重视儿童个性差异,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促使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从他律到自律,做“真”品德。

发展“童心”,做“人”的品德。人之初,性本善。“童心德育”是依天性的教育、塑人性的教育,强调学生本身就是道德人,具有“向善”的品质。我们立足儿童思维特点,让儿童有问题意识,具有解决问题、创造自己生活的能力。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儿童的“童心”,引领他们亲近自然、感悟社

会、发展自我、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促进自己的社会化发展。

尊重“童心”,做“实”的品德。德育教师时刻关注儿童心理的变化,尊重儿童的“童心”,重视儿童成长中的需要,树立新的儿童观:把“儿童”当作“儿童”的儿童观;着眼于儿童“幸福成长”的儿童观;具有“儿童文化”的教育观……帮助学生获得真实的、有价值的思想成长的体验,建立健全人格。

探究“童心”,做“长”的品德。“童心”充满着乐趣与色彩,但是也富有责任与创造。儿童是社会的个体,不实现社会化,就难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人。我们探究儿童的“童心”,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让儿童的好奇心变成创造力,让儿童的“小课堂”变成“小社会”,让儿童的道德品质转化为公民素养……促使儿童逐步适应社会化的进程,进而成长为具备现代社会生活能力、适应社会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传承文化做出贡献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