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站服务、学校兵器博物馆讲解服务、中西餐烹饪等项目的参与程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初到南京,对城市和校园的周边事物感到新奇,同时迫切需要掌握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让劳动成为学生成长的必修课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在江苏高校中率先尝试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本报记者 潘玉娇通讯员杨萍

陈佳怡是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2018级学生,新冠疫情暴发后,她主动报名参加了家乡江阴市的防疫工作,成为当地农村防疫一线的一名志愿者。除了对出入村庄的车辆进行检测摸排,她还要协助村委挨家挨户对村民进行健康登记,并做好返乡隔离人员的后勤服务工作。虽然辛苦,但陈佳怡乐在其中:“大一时我参加了学院开设的劳动教育课程,在南京孝陵卫地铁站担任志愿者,这样的经历让我明白了志愿者的责任与担当,能为社会尽一份力,我感到很高兴。”

2014年,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学院(2017年更名为钱学森学院)在江苏高校中率先尝试开展劳动教育,并将劳动教育实践服务活动确定为1个学分的必修课。如今5年半的时间过去了,学院开展的劳动项目越来越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我们努力将劳动课设计为可操作的教育实践服务课程,以此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诚实自律、合作奉献等良好品质,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生命尊严和人格平等。”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廖文和说。

丰富项目激发劳动热情

劳动课让学生学什么?这是南理工钱学森学院党委副书记周双喜在开设劳动课时最先考虑的问题。“既要区别于和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又要确确实实满足学生生活所需”,带着这样的思考,学院教师积极寻找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8个劳动服务项目,包括学校后勤绿化服务、炒菜(西餐制作)培训、种花插花技能培训、学校兵器博物馆讲解服务、南京博物院志愿服务等。2014年10月,“益心益意”劳动教育实践服务活动面向该院全体大一学生开启。

已经读研的缪峥荣对5年前上的劳动课还记忆犹新,当时他选择的是手工编织项目。一个男生学编织,很多人都觉得奇怪,但缪峥荣认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编织让他体会到了母亲的辛劳,而且这种细致的手工活本身就是一个创造美、欣赏美的过程,可以让他在忙碌的学习之余静下心来享受生活。

为了让学生们喜爱劳动课,钱学森学院的教师们在项目的选择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比如,2015年10月的第二期“益心益意”劳动教育实践服务活动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添加了中餐烹饪、易家爱老行等新课程;2016年添加了南京景点环境保护及校内环境维护项目;2018年又新添了“二月兰种植与维护”“陶艺制作技巧学习”等内容。

“我们曾对一年级新生做过3次调查问卷,分析大家对于不同服务项目的参与程度,从而不断改进。”周双喜说,几年下来,他们发现地铁站服务、学校兵器博物馆讲解服务、中西餐烹饪等项目的参与程度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大一新生初到南京,对城市和校园的周边事物感到新奇,同时迫切需要掌握一些独立生活的技能”。

科学考评确保课程效果

要把劳动课上好,仅依靠丰富的项目不够,还必须设立一个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为此,钱学森学院将劳动教育实践服务活动确定为必修课,必须要参与20课时的劳动实践才能通过考核。

2018级学生胡梦洁在大一时选择做学校兵器博物馆的讲解员。她告诉记者,自己所在的小组一共有12名成员,每到周末,大家都会准时到岗。为确保考核公平公正,也让每个成员都得到充分的锻炼,所有小组均实行“组长轮换制”,即学生轮流当组长,负责本小组活动的开展与考评。考评分数则由4部分组成,小组其他成员评价占30%,服务单位负责人评价占30%,活动成效汇报考核占20%,学生自我评价打分占20%。考评体系中还设有评优制度,每年会评出若干“优秀先进团队”和“优秀先进个人”,以资鼓励。

从刚开始一开口就紧张,到后来游刃有余地应对各种突发状况,一年的劳动实践让胡梦洁获益匪浅。“接待不同的参观者要有不同的策略,面对小学生,可以多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引起他们的兴趣;对前来参观的校友和专家,就要多介绍一些专业知识和历史背景。上百次的讲解经历,锻炼了我的表达、沟通和应变能力,我感觉自己现在面对大场面也不怕了。”

因为表现优异,胡梦洁所在的兵博小组当年被评为“优秀先进团队”,她也被评为“优秀先进个人”。她现在已经上大二,虽然不用再上劳动实践课,却仍然在兵器博物馆为大家服务,她说:“这份工作能让自己快乐,也能为别人带来快乐。”

主题教育彰显劳动意义

2019年是钱学森诞生108周年,当年12月,学院开展了“今天,致敬钱学森”主题活动。整个活动分为三个部分,全体大一学生在微博、QQ或微信平台编辑一条学习感悟;撰写赠送给钱学森先生的三行“情诗”;在主题座谈会上从自身经历出发,谈一谈感受最深的钱老生平故事。“钱老的故事让我明白,只有劳动才能拥有成果,只有坚持才能收获精彩人生。”2019级学生王一在座谈会上这样说。

“每年的主题活动,都是劳动实践教育中的重要一环。”钱学森学院党委书记孙元鹏告诉记者,(上接第1版)开展劳动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以在每年开展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他们都会穿插各种主题活动。比如,2015年学院邀请全国先进工作者、南理工机械工程学院周长省教授作报告;2017年学院召开独臂总师祝榆生事迹报告会,号召学生向祝老先生学习。

短短一年的劳动教育实践,往往成为学生大学生活中最有意义、最值得回味的片段之一。大二学生卞星宇回忆说,作为保护校园二月兰的志愿者,2019年春季那段日子他每天都要工作3小时以上,劝阻进入花丛拍照、采摘花朵、吸烟等不文明行为。“说服他人看似艰难,但只要掌握了合适的方法,就很容易。语言的艺术如同修剪花卉,同样的内容在适当处理后,便可以呈现出更美好的一面。”

“劳动教育已经在钱学森学院开展了6年,我们希望它的形式能够更加完善、影响力可以更加深远。”南京理工大学校长付梦印指出,今后学校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劳动教育与学生的个性爱好发展及社会责任培养相结合,不断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鼓励更多学院、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使其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真正的“必修课”。

南京理工大学钱学森学院在江苏高校中率先尝试开展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江苏2019年度综合考核结果揭晓,省属高校首次“参考”——

本报讯(记者 董康)5月9日,省教育厅、省民政厅印发《江苏省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管理暂行办法》,自7月1日起实施。

根据《办法》,在中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外国机构、外资企业、国际组织驻华机构等主体,可申请举办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学校可实施学前教育和普通中小学教育,采用外国教育教学模式。学校主要招生对象为在我省合法居留的外籍人员的随行子女(外籍)。学校不得招收境内中国公民的子女入学或培训。经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学校可适当招收在省内合法居留的港澳台居民子女、在境外合法定居的中国公民子女以及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

《办法》明确,省教育厅负责全省学校的统筹协调、政策指导和审批年检工作;设区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学校的规划、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