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让学习可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真正让学习可见

在“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

心课堂’实践研究”的统领下,儿

童的数学学习机制是如何发生、

在“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的统领下,儿童的数学学习机制是如何发生、进行和结果的呢?下面以《用数对确定位置》(苏教版第八册)一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提供信息,学习在知识的输入中发生。对于儿童来说,教师单方面提供外在信息,比如直接告诉学生学习内容或是直接出示例题,并不代表学生已经接受并理解了信息,更无法得知相关的信息是否已经被学生所输入和理解。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组织操作活动等环节,可促使知识(信息)由外到内输入。比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课初,教师出示课题后问:对于这一教学内容,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然会发问:什么叫数对?怎样用数对来确定位置?用数对确定位置和以前学习的确定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是由学生自己思考而得,即将外部的信息通过思维活动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内外互通,为学习的真正开始打开了开关。

思维关联,学习在知识的新异中发展。儿童的思维活动是数学学习的核心,要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不仅需要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产生学习动机,更需要在动机产生之后,利用知识的新异性来引导儿童思维不断生长,实现知识从已知到新知的结合与转换。比如在例题的呈现上,教师设计了几个需调用原有认知的小问题逐渐展开,从小军的座位单列一定排第3个,到多列排的不确定性引发学生对标准统一产生需求,这种不确定性即是新知的新异性。而每一次的“新异”都需要借助原有的认知来不断解决问题、整合认知结构,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习发展。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想、写、读等多元化的感知活动,促使学生学习不断向内发展。

练习反馈,学习在知识的应用中表达。儿童的学习在经历了发生、发展之后,是一个结果的呈现,也是个体认知的展示、知识应用的表达。通过变式练习、外延拓展,可检验和促进儿童学习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从用数对表示平面图上的位置,如(2,5)(5,2)(5,5)的比较发现,到用数对表示现实场景中的位置(3,x)(5,y)(x,y)的挑战运用;通过对笛卡尔发明数对的小故事的阅读以及后续学习的设疑,既展示了学习结果,又增强了学生元认知水平,真正让学习的结果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