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童言语文让儿童发声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语文教学,关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出“童言语文”的学科教学主张。所谓“童言”,就是儿童倾听语言、讲述语言、读悟语言、运用语言的综合概述。而童言语文指在语文教学中关注童言能力的提升,探索童言语文课堂范式,其基于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学会质疑,“童言”归纳。童言语文改变以往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由学生自主提问,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提出的问题,进而归纳出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在教学《珍珠鸟》导入时,出示两组句子:(1)我把它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珍珠鸟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2)不一会儿,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上睡着了。它睡得好熟哇!不停地咂嘴,大概在做梦呢!让学生对比这两组句子,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零散,涉及修辞手法等,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然后归纳本节课真正要解决的问题,即“为什么小珍珠鸟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跟随老师的引领,共同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较为显著。
细读文本,“童言”感悟。细读文本即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出示阅读文本,提出阅读任务,学生写下自己对文本的解读与感悟。如在教学《父爱之舟》时,出示阅读任务:选择印象最深的场景段落读一读,在最感动你的细节处写下你的感受。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读悟语言,建立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
讨论交流,“童言”讲述。“讨论交流”环节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它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引导学生主动表达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明确小组交流讨论的具体任务,由小组长引导组员围绕任务展开讨论交流,最后总结汇报。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教师出示小组讨论的任务要求:圈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讨论作者花这么多笔墨描写环境,对母亲的形象塑造有什么作用?学生在小组间交流讨论,实质上是一个读悟语言、倾听语言、讲述语言的过程。
迁移运用,“童言”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挖掘核心训练点,在学生对文本细读与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表达。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时,在学生细读、感悟文本后,体会到了作者“鼻子一酸”的内心感受后,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写自己生活中“鼻子一酸”的经历。这一环节是在前面教学的基础上侧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以上童言语文课堂教学范式的四个基本环节相辅相成,从儿童的心理出发,关注每一个生命的“体验”:倾听语言、讲述语言、读悟语言、运用语言,注重儿童语言完整的学习历程,让每一个生命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