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看见”儿童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
2017年,我校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我们提出遵循儿童学习机制引导儿童发展,即用“学习机制”打造“童心课堂”。3年来,围绕这个项目,附小人努力实践、反思、再实践,对儿童心理学理论进行了本土化解读与实践,逐步探索出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童心课堂”教学范式,并在不同的学科中实践。
学习机制:儿童心理学理论的本土化解读
朱智贤教授为我校著名校友,1929年春毕业于江苏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后,因成绩优异与杨汝熊一起被留在附属小学(学校前身)任教,甫一工作便开始致力于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朱智贤先生认为,“学”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根据,先有了“学”,然后“教”才有所附丽;教的历程必须依据学的历程,学习者如何学,教者就如何教。学习发生的问题,就是引起动机与决定目的的问题。教学之能事,就在从一种适当的动机,迅速地引导到一种较为确定而久远的目的,使学习能自发地继续进行。学习结果包含两个重要问题:一是学习结果的转移问题(方法与限度),二是学习结果的测量问题。而学习的发生、发展和结果就是学习机制的一般过程。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实践研究就是以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牢牢站在儿童立场,基于儿童,为了儿童,关注儿童的学习心理,研究儿童的学习是如何发生、发展与转移的,注重儿童学习的生成性与生长性,研究儿童学习的内生性与共生性,让儿童的学习在“自主选择”与“自由对话”的碰撞中“自成意义”,最终达成“智贤合一、智贤共生”的“童心课堂”。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关注学习机制的“三六九”,即三个阶段:学习的发生、学习的发展和学习的结果;六个环节:情境创设、目标导向、探究合作、质疑表达、感悟迁移、创新应用;九个要素:问题、动机、目的、需要、冲突、动力、测量、转移、生长。
模型建构:
“童心课堂”的学科实践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基本教学路径与策略,从来自儿童或教师的“问题”开始,经历“情境创
设”“目标导向”“探究合作”“质疑表达”“感悟迁移”“创新应用”的动态过程,让学生自主、自然成长。童心课堂,秉持儿童立场;童心课堂,学做合一;童心课堂,教学相长。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基本模型与具体学科相结合,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各学科的教学操作流程也会在“同”与“异”之间碰撞出各自的火花。目前,学校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功能,初步探索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的学科实践。
童心德育,生命成长。在实践中,我们形成了童心德育的教学范式:课前搜集,童心整合;情境导入,童心激趣;明确目标,童心探究;递进活动,童心认知;体验感悟,童心情感;有效实践,童心行为。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尊重生命的自然本性,着眼于儿童的生命成长。
童言语文,学以致用。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童言能力的提升,探索童言语文课堂的范式,从儿童视角感悟文本,用童心表达,分为倾听语言、讲述语言、读悟语言、运用语言。童言语文课堂侧重于儿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童化数学,立足生活。童化数学需要教师能够与儿童一样,拥有儿童的视角、儿童的情趣,确定童化数学的教学方法、方式和环节。在动机、目的、探究、推理、验证的互动中,顺应儿童成长发育的规律,让儿童立足生活、童思飞扬。
童做科学,动手探究。童做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以“探究”为核心理念,以“提出问题——预测与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寻求实证(实验与观察)——数据搜集与分析——结论与表达”为基本结构,教师在此基础上抓住原理适度变通。
教学模型引领教学实践。学校分不同教师团队进行“四课”推进课堂教学研讨活动,领航课、展示课、研讨课、汇报课,一轮轮、一节节渗透“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理念的研讨课,让全校教师看到了儿童在课堂上的巨大学力,看到了“童心课堂”的价值特征,感受到了“童心课堂”的可操作性。
理论建树:
“童心课堂”的成果凝练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流程范式的构建,真正达成指向儿童心理的课堂教学效能的
提升,进而改变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最终指向每一个儿童核心素养的提升及每一个教师的专业发展。伴随着实践的,还有一项项研究成果的展现。
明晰“童心课堂”的教学追求和实践框架。阐述“童心课堂”的“四个缘起”和“五个特质”,对“童心课堂”核心价值进行追溯,从教材、学生、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环境等相关变量进行分析,探究“童心课堂”的实践框架、教学体系、教学范式、教学操作流程,同时以“童心德育”三年级上册《我长大了》一课的教学为例,阐释“童心课堂”的细化推进。
打造涵养“童心”的学科教室。我们站在儿童立场,关注儿童的内在需求,根据儿童的年龄、兴趣、特长等,建设富有文化气息和儿童气息的学科教室,表现在命名打破传统,富有新意;布局巧妙合理,突出特色;教师特长凸显,彰显个性;学生成为主人,长足发展。此外,学科教室整合与创新了学科资源,彰显了学科文化,给儿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成为孩子们向往乐学的园地。
架构分层向度下的童心评价体系。我们以学生的多元发展为核心要素,从童心学业评价整体架构、学科细化到实施愿景三个维度构筑“童心课堂”学业评价体系,关注过程评价、质性评价与动静评价。方法注重平时与阶段、分项与综合、课内与课外、师评与生评、多元化面试与笔试五个联结。其中,童言语文评价体系的内容、方式、题型、命题的“四”开放,童化数学的评价性质的“全”把控,童化英语评价类型的“共”融合以及常识学科评价方式的“整”覆盖。
梳理不同学科、学段的“童心课堂”实践成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及时反思与总结,使项目的成果丰富而又立体:关注儿童心理的应然诉求、童做科学的做思共生课堂融合、还童言于生活,对于方言进课堂的探索、呵护童心的多样阅读,提升儿童阅读力的“技”与“道”、关注教学中的标准变式走向非标准变式的尝试、对儿童学业求助的相关调研等二十余篇教学实践成果相继发表。
基于儿童学习机制的“童心课堂”里的儿童学习,指向每一个生命个体,珍视每一个生命的体验;指向儿童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关注儿童完整的学习历程;指向儿童的即时反应,接纳并呵护儿童的质疑,让每一个生命都时时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