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听书时光
■孙邦明
听有声书,其实早有之。曾经的听书,是广播连播的评书;如今的听书,借助于互联网与现代科技,音质更圆润,题材更广泛,选择更自由,人类进入了随时随地想听就听的新时代。
听评书,流行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收音机出现时。那年代,收音机是农村家庭最贵重、最爱惜的“家用电器”。一家人为了购买一台笨拙、厚重的“大盒子”,得省吃俭用好几年。煤油灯与白炽灯的岁月里,纸质书刊如粮食一般紧俏,听收音机便是老百姓打发闲暇时光、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途径。
印象中听过的深刻的长篇评书,有王刚的抗日长剧《夜幕下的
哈尔滨》,每晚6点半准时播出。只闻其声、未见其人的演绎方式,让我们格外专注。或舒缓娓娓道来,或快捷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或停顿让人屏住呼吸,或大吼一声使人心惊肉跳,浑厚的男中音,磁铁般吸引着我们,让我们恍惚觉得已看见收音机背后说书人的一招一式。
后来陆续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单田芳的武侠评书《三侠五义》,刘兰芳的《穆桂英挂帅》等等,一个声音沙哑厚重,一个铿锵劲道,或气势磅礴,或潺潺流水,仿佛唐宋年代的刀光剑影,咫尺眼前。电视机普及后,收音机逐渐被遗忘,一别听书即是三十载。
互联网的发展,让“听说”又以
新的面孔重现在生活中,被称为“有声书”。当纸质书籍让眼睛疲惫,释放视觉与双手,动用听觉感官,则心也被悄然打开。晨起时,打开有声书籍App,于洗脸、刷牙、早餐中,听名家散文和中国古诗词,既不耽误做事,又能获取知识营养,滋养心灵,使一天倍感清新。晚憩后,泡个热水脚,或斜躺闭目,让涓涓细流之声打开疲惫的心扉,贴近朗读者的天籁心声,心之柔软之处,渐渐释然,如若山涧溪流,涓涓流淌,祛除尘埃,远去喧嚣,涵养心地,回归本真与自我。9点半,听枕边经典,鸡毛蒜皮,锅碗瓢盆,晓解生活与人生智慧。双休午后,一杯清茗,一缕清香,沐浴冬阳,听“一星期一本书”,如《红楼梦》有声全剧,凝神地听、系统地学,置身于有声的大世界,汲取精神食粮,让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听书,不被跳跃画面所干扰,不为枝丫旁骛所走神,凝神专注于语言的魅力与文字背后的涵义,可以帮助人纠正字词读音,识别冷僻之字之意,提升朗读能力、艺术和人文素养。
小时候听书,听的是故事情节,感受的是热闹气氛;现在听书,听的是文化意蕴,感悟的是生活与人生的真谛。然而无论是流年听评书,还是今听有声书,都是另一种读书休闲的方式,是读纸质书籍外的有益补充,徜徉有声海洋,精神愉悦,心灵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