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解“乡愁”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合力解“乡愁”

——徐州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纪实(上篇)

■本报记者李大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光伴着笛声,易勾起人们的“乡愁”。

新时代的教育“乡愁”是什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全面进步,教育是满足农民子女成长需求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之一。除此之外,在传承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教育能发挥什么作用?怎样切实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当前,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难题有哪些?如何破题?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日前,记者深入徐州采访,探寻这个基础教育人数近180万的教育大市的乡村教育状况,以及该市推动乡村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经验。

学生怎么教?以生为本,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春是小虫子的脚,春是松树上的嫩芽,春是孩子天真的笑,春是一首诗。”春天到了,徐州市贾汪区塔山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追着春风就跑到了田间地头,在田野里寻找春的痕迹,在教室中书写春的童诗。

塔山镇是苏北农业大镇,位于曾经的煤城贾汪东部,临近京杭大运河,距徐州市区约50公里。

刘春娥,塔山中心小学教师,体育专业出身却教起了语文,并成功把儿童诗教学镶进了全校师生心中。

“10年前我还在一所村小任教,村小有多小?我带的那个班只有13

个孩子,后来合校并校,才到了塔山中心小学。”刘春娥说。换了一个学校,她感觉到更多的挑战和困难——留守儿童问题。全校1400余名学生,有留守儿童近400名,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约占60%,有的甚至是“留二代”“留三代”。亲情陪伴缺失、家庭教育欠缺,让不少孩子要么性格暴躁,要么沉迷于手机游戏,要么整日昏昏沉沉。

拥有一颗诗心的刘春娥决定从身边做起,做个立德树人的良师。通过挖掘诗教传统,结合儿童天性,她走上了儿童诗教学之路。读诵、共读、仿写到命题创作,到人人可以现场完成即兴诗创作,再到带着学生写日记诗,10年来她从未间断。

“每一声秒针的滴答/时间在流逝/也在停止”“妈妈的话/不一定是真的/但是我相信/这就足够了”“我真想摘下/一片叶子/珍藏起/一个不老的童年”……

孩子们用自然流出的诗句表达着真实的自己,并在书写过程中感知崭新的、鲜活的当下生活。“诗写得好的大多是留守儿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生活带来的磨练变成了一份礼物。”刘春娥说。

2013年底,徐州推行以学生自主学、合作学为核心的“学讲计划”教改行动,这一整体推进、促进教育公平的行动让刘春娥这样的乡村教师得到了更多关注。慢慢地,她的探索从一个班拓展到全校。2015年,该校成立了童诗童画工作室,陆续开发了音乐与诗歌融合的创作课——“雨的印迹”,古诗与童诗融合的创作课——“一片

叶子一只鱼”等。2019年1月,徐州市留守儿童“1+1”经典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该校举行,在徐高校师生和很多社会人士参与到每月一次的留守儿童读书会中来。

社会力量进入,多元主体参与,城乡学习共同体构建,让留守儿童的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与此同时,徐州不少乡村学校和教师也在探索各自的路径和方法。

丰县顺河镇路庄小学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走出校园,拥抱社会:语文老师带学生外出放风筝,让学生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感受;美术老师和学生一起走到村庄树下,采集树叶做粘贴画;“七彩丰土”课程实践基地,学生们自主规划园地布置,体验种菜与收获。

2005年,邳州市邢楼镇耿庄小学教师郁雪群自费创办“向日葵阅读点”,吸引周边的孩子参加阅读活动,引导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和心理上得到关爱和成长,如今读书点已发展到10个。现在她又携手爱心教师、社会公益团队等,创建了“向日葵助学之家”,探索出校外有“向日葵读书点”代为管理、有志愿者结对帮带、有社会资源帮扶等“教师+家长+会员”三位一体公益助学新模式。

为进一步凝聚家校合力,2019年底,徐州市启动了“彭城好爸妈”成长行动,通过开展系列化培训,创立父母成长过程性评价机制,指导规范家庭教育,形成育人全链条。

徐州市教育局局长石启红说:“点滴的进步就是成长,微小的沙粒也能汇聚成塔,为了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积极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尊重个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其中获益的不止孩子。”

队伍怎么建?内外结合,破解师资难题

“老师好!”清脆的声音,灿烂的笑容。在丰县师寨初中采访,校园里的青春身影总是主动向老师和记者问好。

“这很正常,”师寨初中校长张宗方微笑道,“在学生眼中,老师和校长都是亲密的伙伴。”据了解,该校积极开发艺术课程,并以此为纽带,密切了师生关系,增强了师生的幸福感。

农村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是个老问题,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师很多是半路出家。这个位于丰县西北的乡镇中学艺体教师也不富余,他们为何走艺体特色之路?师资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全校1000多名学生,留守儿童约80%,不少学生的身体素质、综合素养等都不高。”张宗方说。为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该校以“办一所不一样的乡村学校”为目标,结合区域特点,围绕“体育艺术2+1”项目,开设了麦秸画、陶笛、跆拳道等8门艺体课程。

为解决师资问题,该校首先从内部挖潜,鼓励艺体教师承担相应的指导工作。如美术教师史经坤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丰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在学校鼓励下,他为学生开设国画课,培养了一群小画家。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其次是借力校外资源,一是与艺体特色较好的学校合作,聘请其教师团队做定期指导。二是借助非教育系统的专业力量。如麦秸画是丰县的民间特色工艺,该校与当地文化企业合作,由企业负责对美术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并提供原材料供学生实践,促进民间传统技艺在校园生根。


培训是最好的福利。除校内的系列主题研修外,该校还努力创造机会组织教师外出学习。“一位骨干教师连续多天甚至一个月在外培训,师资雄厚的学校或许没太大压力,但对农村初中来说有很大影响。尽管如此,我们仍然鼓励教师尽可能地走出去。”张宗方说。


此外,该校还创新管理体制,实行年级自主管理,经费按年级分配。年级组将学校教学质量目标细化分解到学科组、教师个人,实行年级教学岗位综合考核末位退出机制。同时搭建多种平台,让教师展示个性。如成立“幸福之声”教师合唱团,将其与学校特色课程融合在一起,

把学校精神文化融入个人价值追求。


“我校师生的成长进步,还离不开市、县教育部门的关心。”张宗方说,“学讲计划”,给予了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很多关注。市、县两级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同道示范班、“学讲”骨干教师提高班等一批教师培训项目,如星星之火掀起了一股燎原之势,助推了乡村教师的发展。


政策推动,动力内生。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加强乡村学校紧缺学科教师培训”“建好建强乡村教师队伍”。国家《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提出,要“研究完善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条件和程序办法,切实向乡村教师倾斜。”在各级政策推动下,近3年来,徐州组织推送名优教师下乡1000余人次,开设现场优质课450节、专题讲座120次,辐射全市百余个乡镇,逾万名乡村教师从中受益。此外,该市先后建设乡村教师培育站104个,培育乡村骨干教师3000余人,6万余名乡村教师参加了继续教育培训。

在职称评审、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徐州也逐步加大对乡村教师的扶持力度,如乡村教师职称评审实行独立设组、降低对论文的要求、任教学科交叉互认等。通过政策倾斜,3年来,全市1359名乡村教师被评为中小学高级教师。


2019年10月,徐州市政府设立“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制度,对符合在乡村一线教学岗位工作满30年、目前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等条件的教师一次性发放特别奖励1万元,并将其纳入政府慰问范围,由所在乡镇及以上政府开展教师节慰问等。全市4000余名乡村教师受表彰。


在政策倾斜、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徐州教育人同心合力,激活了一批乡村学校的自我造血功能,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等起到积极作用。如师寨中学的省级课程基地“传承民族文化,推进教学质量文化素质双提升”获省优秀,该校的合唱团、舞蹈队等成了当地乃至丰县和徐州地区重要的艺术力量,一批学生走上省级、国家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