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打造高效课堂 从预习开始
■阜宁县明达初级中学 刘道剑
课前预习,就是学生以已经掌握的知识为基础,依据教材、参考资料,通过感知、理解、分析等活动,在课前尝试、质疑、激活思维的一种学习活动。打造高效课堂,从预习开始。近几年,我校把预习当作一个研究课题,科学指导、督促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一改教学中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良好习惯。
做到“三到”。预习是一种前置性的学习形式,预习要达到预期效果,要做到“三到”:一是“眼到”,要能透过教材的表面,找到、理解教材的重点、难点;二是“口到”,一定要开口朗读,理科课本也要读,只有朗读了,才能用心将知识掌握到位;三是“手到”,在预习时要在教材上做记号,认真读教材,在不甚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便于上课时针对这些疑点提出问题,直到了解为止。要抄段落、写公式、做习题、写心得、写疑惑,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因科制宜。各门学科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因而预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若是在预习前就把握学科的特点,那么预习的效率就会大大提高。以语文为例,语文课本多是由一篇篇内容不关联的文章组成,它的知识的连续性主要表现在字、词、句的含义和语法上。我校预习语文的一般步骤是首先通读课文,用较快的速度浏览全文,观其大略,了解梗概,从而对新课有一个粗略和直观的印象;接着划出生字、生词和不好理解的句子,让学生给生字注音、给生词注释以及解决一些可以独立解决的问题;然后细读课文,把握中心,初步理解课文,尝试归纳出课文的中心、段意、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在听课时与老师的讲解对照,以加深理解;最后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学案。
加强指导。预习不是让学生去自学教材,更不是“放羊”,要充分发挥教师在预习中的指导作用。我校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根据教材中每篇课文、每个章节的特点,制订难易适度、具有学法指导性的、可操作性强的预习学案,提前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预习的操作方法和步骤,使学生有章可循、有的放矢,避免预习的盲目性。要重基础,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弹性要求。预习内容不能面面俱到,占用学生太多的时间,避免学生疲劳。学生完成预习后,教师要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能让学生有可做可不做的投机心理。检查的形式有多种,如提问、听写、展示交流、批改等。检查预习后,教师要积极评价,鼓励与表扬会使学生很有成就感,批评与期待也会激发学生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