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让兴奋持续到课堂上
■滨海县教师发展中心 孟大军
记得有一次,我准备教学《统计图》这一内容。在上课铃响之前,我走进教室。一会儿,上课铃响了,但我发现教室里还有好几个位置是空着的,其他学生说他们都在操场上打篮球。我不动声色,和学生们等着他们。过了近2分钟,他们才满头大汗地跑到教室门前,胆怯地喊“报告”,我没有说什么,让他们都坐到自己的位置上开始上课。我知道,这时候如果学习新的内容,刚才打篮球的那几个学生还没能从球场上的“兴奋”状态中转换到课堂的学习中来,他们的注意力在短时间内无法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怎样才能让他们及时地投入到学习中?于是,我提出了这样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谁知道,刚才课间的时候,哪些同学在操场上打篮球的吗?”问题一出,那些打篮球的学生都显得很紧张,以为老师要批评自己,都低下了头,一个也不回答。我看了看他们,又接着说:“老师没有批评你们的意思,刚才的这个问题实际上与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有很大的联系,我希望大家都能积极配合老师,共同来学习新的知识。”听了我的一番话,打篮球的学生刚刚那种紧张的神情顿时烟消云散了,纷纷举起了手。看到这种情景,我知道现在他们已经差不多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了。于是,我又不失时机地问:“你们还记得刚才在打球的过程中,自己投进了几个球吗?”这个问题正好问到了这些学生的兴趣上,而且他们为了利用这个机会在老师和同学们面前展示一下自己的特长,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进球数。我分别把他们的姓名和各自所投进的个数在黑板上记录下来。然后,我就顺着这个话题,把学生的思维、情绪引入到课堂学习中,问:“这些数据怎样才能变得很形象?”于是,学生都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把这些数据表示出来。接着,我拿出一张事先准备好的条形统计图引出课题:“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用这种统计图来反映我们班级这几位‘篮球明星’的成绩。”就这样,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作用以及制作方法的过程中,所有学生,特别是几位打篮球的学生特别认真、特别投入,学习效果很好。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少儿阶段的学生,大多好动、好奇,同时也好学。他们的注意力往往会因为外界条件的干扰而迁移。此时,教师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正确引导,结合实际情况把教学的这种劣势机智地转化为优势,这样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家皮亚杰提出,一切理智的原料并不是所有年龄阶段的儿童都能吸收的,我们应考虑到每个年龄阶段的特殊兴趣和需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突发情况而影响教育教学效果的。然而,教师只要依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教育的原则,正确地加以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