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派教育:穿越时代的声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苏派教育:穿越时代的声音

■蔡 明

这是一个需要表达的时代,“苏派教育”就是对江苏教育充满信心与力量的最好表达。然而这个表达自出现之日起,一直备受争议,因为“派”是一个比较敏感的词。从我个人而言,是欢迎争议,甚至是批判的。因为越是被人争议和批判,越说明别人在关注“苏派教育”,在思考“苏派教育”,也表明“苏派教育”在别人心目中已经有了相当的地位。再者,争议与批判,也有助于“苏派教育”的研究与发展走向进一步完善。因此,我们必须感谢争议,致敬批判。

关于“苏派教育”的研究,目前来看,主要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展开。其中,对整个江苏教育所形成的派别、共同的特质、特征和风格的研究是宏观研究,旨在形成苏派教育的整体架构以及与京派、海派教育之间的同与异;而对以地区为代表和以教材建设等重大项目为载体进而形成并在发展中的具有苏派教育特质的流派研究是中观研究,旨在寻找苏派教育这一流派形成的地域文化特色与重大教育事件和活动之间的必然联系;此外,对以在全国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家、名师为核心所形成的具有苏派特征的教育派别和代表人物的研究是微观研究,旨在探寻杰出教育专家或名师个人对流派形成的意义与影响。

实际上,所谓“苏派教育”,如同“鲁派教育”“浙派名师”一样,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称谓。但是,“苏派教育”却不完全等同于“江苏教育”,如同“苏轼”和“苏东坡”这两个称呼到底还是有所不同,“轼”是名,字子瞻,号是“东坡”,号或为自己所起,或为别人所起,“东坡居士”就是苏轼自己起的号。而“苏派教育”正是江苏教育在发展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的一种自发性表达,是江苏教育人,特别是有识之士的一种自觉行动。用成尚荣先生的话说,“这是一个需要发声的时代”。而这样的发声,正是一种教育自信的表现。

如同古人的号或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信仰,或体现时代印记,或有深刻的寓意,或表达特定的名词或事物一样,“苏派教育”所传达的正是江苏教育人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过程中提出的先进性、代表性的教育思想、教学主张以及由此形成的流派及经验成就。既有宏观的,又有中观和微观的;既是整体的,又有地域文化特色和代表人物的;既有历史的,又有近代和当代的。通俗地说,它是江苏教育区别于“京派教育”“海派教育”等具有特色和个性风采的地方,是江苏教育这一历史长河中淘洗而来最杰出的精华部分,对发展和丰富江苏教育有着继往开来的意义与作用。

“苏派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不仅是源于教育人自己的一种自信而有力的行动,同时,教育媒体人的推动也是其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不得不提江苏教育报刊总社为此作出的努力,全面而深度的宣传推广,加之面向一线教师开展的精品课堂、专家报告、高层论坛等,对“苏派教育”在省内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此外,还有一股来自民间需求与积极参与的力量,也是推动“苏派教育”不断形成气候的强大生力军。“苏派教育”正是在这多股力量的合流中产生、发展与丰满起来的,而这也是“苏派教育”的一大特征。

近期,在江苏驰援湖北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有一句话非常流行,“散是‘十三星’,聚是‘苏大强’”,这正是江苏悠久历史与地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江苏教育文化的重要特点。“苏派教育”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满天星光灿烂”,呈现了和而不同的大气象,流派纷呈,名师辈出。他们共同推动着整个江苏教育生态、科学、稳健、多元地向前发展,奠定了江苏教育在全国教育的领先地位,同时不断辐射和影响全国基础教育改革。

从近代有名的几位教育家来看,陶行知、陈鹤琴和叶圣陶三位(江苏籍或在江苏工作),他们是我国基础教育界的杰出代表。他们的教育思想和主张,无疑是“苏派教育”的精华,“苏派教育”的骄傲。而从新时期课程改革来说,成尚荣先生,就是当下“苏派教育”的领军人物,是江苏教育的自豪,是真正称得起的教育专家。听成先生的报告,读成先生的专著,你会感受他始终不变的教育中的儿童立场,你会懂得他关于核心素养的中国表达,你会看到他对教育流派研究的独到智慧和巨大成果,你会发现成先生就是“苏派教育”在当下的一座高峰。你会经常有这样的冲动,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苏派教育”能有今天的如画风景,要归功于一代又一代名师大家的不懈努力,他们是倡导者、组织者,更是行动者、推动者。或许,这正是“苏派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又一显著特征,人才辈出,世代相承。

(作者系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江苏教育报刊总社苏派教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