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教研: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全息教研: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

名 校 长 管 理 之 道

■金一民

组建“同心圆”研究共同体 让教师发展无人不在

我们改变传统教研“少数人”的倾向,以“人员”为结构,形成了以“教师”为圆心,年级同事、学科同事、骨干教师、校长及指导人员、专家教授等的“同心圆”研究共同体,让研究无人不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自我反思:提升专业品质。研究表明,影响教师发展水平关联度最大的是“自我反思”。我们积极引导教师从日常生活的“习惯”中解放出来,过有意义的专业生活。比如,我们每两年开展“教育教学创新项目”评选和表彰,设立培育项目、创新项目、精品项目的进阶机制,不断激发教师的自我反思。与论文评比不同的是,该评选更加注重实践成果,关注研究中的过程性材料以及发生在学生身上的真实变化,在成果的表达上倡导“做”文章而不是“编”文章。

同伴成长:激发团队合力。研究表明,身边同事是影响教师发展水平关联度的第二要素。首先是年级同事,我们积极倡导“办公室教研”。课前课后,我们的教师都会在办公室开展讨论,不拘形式,如家常聊天一样,这已成为一种习惯。其次是学科同事,即教研组、课题组、读书组等团队成员,围绕学科、课题、专题进行深度研讨。再次是学校指导人员,包括学校的骨干教师、校长等。他们能深入一线,在日常教学实践与研究中发挥引领和指导作用。

专家引领:实施领航工程。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专业的引领非常必要。近年来,我们不断深化专家领航工程,聘请课程专家,从理念和方向层面发挥引领;聘请教学专家,从课堂和技术层面发挥引领;邀请媒体专家,从国家和社会层面发挥引领,使我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

构建“阶梯式”校本教研网

让教师发展无时不在

我们改变传统教研“单一化”的倾向,以“时间”为结构,形成了每天“日学日思”、每周“相约星期四”、间周“集体备课”、每月“深度研讨”、每学期“假期研修”、每年“华山论‘见’”以及不定期“阶段展示”的“阶梯式”校本教研网,让研究无时不在。

每周:相约星期四。每周四晚上,我们都会组织“相约星期四”活动。在一天忙碌之后,一批志同道合者静下心来聊教育、谈教学,成为我校一道独特的风景。每期主持人提前一周发布活动主题,聘请有相关专长的教师担任嘉宾,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参与者基于关注的话题,带着自己的思考参与活动,变以往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每次活动的现场都是精彩纷呈,教师受益匪浅。“相约星期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发展,吸引了广东、浙江等地教师团队专程前来观摩并参与讨论。

每月:深度研讨。在常态的教研组研修之外,每个月我们都会组织不同学科的“深度研讨”。一般利用半天时间,同一学科教师全员参与,实施“先研——合研——展研——后研”,提高教研实效。“先研”,就是提前把研讨主题发布在群里,提出听课的观察点和所关注的问题,让听课教师带着问题进课堂,聚焦课堂现场中问题的生成和发展。“合研”,就是听课后以年级或学段开展小组讨论,保证每个人发言的机会,改变了传统教研少数人霸占话语权的现象。“展研”,就是每个小组推荐一位教师代表发言,阐述小组讨论的意见。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捕捉不同观点展开讨论。最后,由邀请的专家进行点评。“后研”,就是执教者根据评课意见改进教学设计,年级组开展“咬尾课”研讨,完成月度研讨的反思,形成相关的课例和论文等成果。

每年:华山论“见”。每年,我们组织学校教育博览会,因学校地处“华山路”,我们称之为“华山论‘见’”,全面展示一年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分享交流对教育不同的见解,内容包括教师方面的优秀备课、年度论文、创新项目、主题论坛等,学生方面的优秀作业作品、特长才艺等,家长方面的书香家庭、亲子社会实践等,通过这一平台交流成果、总结经验、合作共享、共同发展。

搭建“全域型”学习分享场

让教师发展无处不在

我们改变传统教研“封闭性”的倾向,以“场域”为结构,形成了“校园现场、网络空间、集团办学、校际联盟、名坛名刊、国际交流”等全域型经验分享场,让研究无处不在,融合多种资源,共推教师发展。

校园现场。学校坚持以人为本,优化空间设计,提升教育环境,倡导教研文化。我们以课堂作为教师发展的主阵地,在常规实践课的基础上,开展青年教师的邀请课、骨干教师的挂牌课、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课、年级组成员的“咬尾课”等多种形式的课堂研讨。平常上完课,很多教师会和隔壁班的同轨教师在走廊里交谈,及时分析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午餐时间,教师们几人一桌在教师餐厅交流,校园的每个场域都成为教师交流之地。

校际联盟。学校将办学成果向协作区成员学校辐射,举办协作区展示研讨活动,采用课堂展示、评课研讨、专题报告等形式,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学校牵头组织张家港、昆山、常熟等地15所学校建成“常熟市实验小学联谊学校”,参加南师大教育科学学院引领的“五校联盟”、省内名校组成的“苏派名校联盟”等。

国际交流。学校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澳大利亚雷昂加沙小学结成联谊学校,每年组织30多名学生、家长进行互访。互访期间,教师们在对方学校上课、研讨,相互借鉴。平时,双方教师通过网络,利用每周三上午第三节课的时间,开展实时课堂互动。每学期双方围绕两地的文化、美食、动植物等开展项目化学习实践。国际交流拓展了教师的教育视野,促进了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能力的提升。

教研是教师专业生活的主要方式,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全息教研融合人、时、空等要素,努力实现对传统教研的创新,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生活,从而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现任江苏省常熟市实验小学校长。)

教师的职业倦怠很大程度上源于单调、枯燥的专业生活,不少教师缺乏研究意识和反思习惯,埋头于知识的生产、包装与搬运。教育一旦缺少了研究,就会沦为工具。最近,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强调了教研工作对于促进教师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意义。事实上,教研工作的基础在于学校、关键在于校本教研。近年来,我校基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全息学习”全人、全时、全域的理念,构建教师发展的“全息教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