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心立美  向美而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澄心立美  向美而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附属实验小学 解自忠

没有美育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我校始终秉承“澄心教育”的办学理念,积极构建贯穿学校教育全程的“澄心立美”课程体系。

课程源起:

向儿童发出“美”的邀请

“美育之要在于懂得美”。儿童对美的渴望是天性,但这种对美的向往要想升华为能够懂得美、发现美的鉴赏力,必须经过培养与熏陶。只有厘清美育的内涵,才能真正向儿童发出一份 “美”的邀请。

儿童是需要美的,美唤醒儿童生命中至高至善的情感,没有美,就不会有教育,更不会有教育的创新。澄心者,清心凝思,是对教育内在品质的追求;立美则是澄心教育外在展示的体现,澄心以育美,澄心以立美。

澄心教育认为,教育要从儿童出发。澄心立美,让美育有儿童的理解,成人化的美,并不能与儿童零距离对话。澄心立美本质上是一种哲学教育,不能窄化为艺术教育。在课程实践中,每一个附小人都在充分解读儿童的“句子”,找寻儿童感受“美”的原点。

澄心立美的梦想在未来。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对塑造美好心灵有着重要的作用。美育应在课程的实践中培养儿童的审美素养,培根铸魂,培养文化自信,从美出发,走向未来。

价值诉求:

让儿童的“美”立起来

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一个人要立起身来,才能环顾四周, 才能有大视野、大格局。澄心立美,是让儿童的“美”立起来,从心出发,让课程充满活力,让课程深深“扎根”。

丰富儿童的审美知识。立美的核心在于儿童的审美素养的培养,而培养审美素养离不开审美知识的学习。不同于学科知识,澄心立美课程更关注儿童审美时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作品前,让学生观看编钟音乐表演,感受古代音乐的艺术风格,向他们讲解古时候音乐对个体生活的重要性,让儿童在课程学习中拥有听得见“美”的耳朵、看得见“美”的眼睛、闻得到“美”的鼻子,真正将审美知识内化于心。

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是澄心立美课程的核心,具体为儿童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与表现力。课程通过感受、领悟和体验的形式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儿童的心灵,使其能够敏锐地感受审美对象的形式、意义及其价值,从而实现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人格的完善。

规范儿童的审美意识。审美意识是儿童审美素养的灵魂,审美意识的培养关系到儿童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也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根本指南,澄心立美课程关注学生的审美体验,更关注思想观念的树立,努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架构:

在实践的坐标上讲述“美”的故事

澄心立美课程,以儿童和社会需求为原点,提出“美+”路径,强调从美育出发,突出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体现美育与各学科教育的整体融合,强调美育与不同关键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整体优化的课程体系。

“美+学科”即全学科美育,它强调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着美育的任务。我们通过基于项目的主题学习方式找到美育与各学科间的共通性,把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融合,以真实问题和任务驱动展开跨学科美育活动,由知识性学习走向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学生发展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促进审美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在进行“美丽的车轮”项目式学习时,我们将数学的图形知识与美术和英语课文《The wheels on the bus》相融合,形成以建筑为主题的“都市美育”项目课程等。

“美+生活”指向美育与生活的深度连接,引导学生从教室回归儿童完整真实生活,以实践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践行美育课程。我们依托“教室小课堂”——从学科出发,依托美术、音乐、道德与法治课程等,进行礼仪、审美教育等,带领儿童发现生活之美;拓展“学校中课堂”——通过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并通过科技节、创造节、艺术节等,引导学生在环境中、活动中发现美、创造美;融入“社会大课堂”——走出校门,将美育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同时打开校门,让社会资源走进校园,丰富美育内容,整合课程资源,让美育课程通道更加畅达。

“美+技术”是将美育与技术有机融合,营造新型的教育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的方式,突破传统学校的时空界限,实现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结合,利用技术促进美育方式转变、美育观念更新。

课程评价:

唯有剩下的东西才能让“美”发光

美是生动的、空灵的,有时并不是一种可视的、可触的、可感的存在。因此,在澄心立美课程实践中,我们积极创新评价方式,让评价为美育赋能。

学校从美出发,建构“三力”(理解力、表达力、创造力)综合评价体系,开发了《澄心学生评价手册》。理解力评价,关注学生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表达力评价,关注学生审美表达,指向“生活实践”;创造力评价,注重通过参与、选择和激发,让学生意识到美的可能、可塑、可为。“三力”综合评价体系实现了从“什么是美”到“成为美的人”的评价功能升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