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美的规律 擦亮苏派教学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美的规律 擦亮苏派教学

■魏 星

与一家期刊的主编聊天,他说江苏教师的投稿多、质量好,即便在“打压”的情况下,江苏的稿子每期还要占到三分之一左右。在外地同行的眼中,“江苏的老师灵气”,而这种灵气,既来自于教师个体,也来自于江苏广袤的观念语域和深厚的文化土壤。

“苏派教学”是具有江苏气派、风貌、格调和特色的教学。作为一种追求,自然有自己的精神价值和行动方式,我们很难用几个词来概括苏派教学的特征。“南学的清简、太湖水的灵动、苏州园林的精致、石头城的厚重”,这样的说法很诗意,也很有意蕴,用苏地特有的形象表达了苏派教学的美学追求。马克思曾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审美活动是人类最高的生命存在活动。研究发现,苏派名师众多代表性人物的教学无不体现美的规律,而且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自觉运用美的规律。

以语文教学为例。斯霞老师从儿童出发,带着“童心母爱”投入教学实践。她对传统教学进行重构,创造的“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分散识字、整体语境学习法,切实把握住了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使得认知的美与情感的美和谐统一起来。李吉林老师把儿童真正当作儿童来看待,在真实的场域中研究儿童、发现儿童。为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抵达自由、融通和美的境界,她将中国传统文论和外语情景学习重新演绎,创生了具有东方气韵的情境学派。于永正老师说,“教着,教着,把自己教成了儿童”,这与李吉林老师所说的,“我是长大的儿童”,有异曲同工之妙。于老师总是能找到教材中的“伟大事物”和“亏他想得出”的教学方法,开创了独一无二的“于氏教学法”。

美的规律是什么?研究苏派名师,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一是发挥人的主体性,体现人的情感力量、人的本质力量;二是找到事物内在的尺度、法则;三是通过自由和创造的形式,让人感到愉悦,获得美感。苏派教学的重要特征是高扬人本精神,以审美活动为经、以爱为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追求教师个体自我的自由个性——或为教育思想的生发,或为情感内涵的独特发现,或为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或为教学细节的精心打磨。

运用美的规律提升教学品质,这是全国教师都应有的追求。而苏派教学惯开风气之先,涌现的一代又一代优秀教师群体,形成了这种集体文化人格和教学信仰,因此,也总是有“人无我有”,至少是“人少我多”“人轻我重”或“人有我新”的地方。

目前,课程教学改革已经进入“教师时代”。苏派教学的核心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塑造教师、打磨教学,是擦亮苏派教学的重要途径。人生命理想的实现只有在审美活动中才能得以达成。在斯霞、李吉林、于永正等苏派名师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生命美学”的精神,这种精神具体表现为鲜亮的人生态度、鲜明的教学主张和鲜活的艺术创造。他们从生命深处热爱教学,在具体、日常的教学生活场域中保持审美自律,在审美活动中体验和确证真实的生命、自由的生命、不断走向意义生成的生命和超越的生命。

佐藤学先生曾在《教师花传书》中,把洗练、美丽、达成度高的教学比喻为“妙花”。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苏派教学的“妙花”将会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作者系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