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基于生命表达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卢叶青
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抱怨无话可说,即使能说一点,也感觉是隔靴搔痒,不及要害。而议论文写作尤以观点新颖、立场鲜明、论述有力、富有真知灼见为要。无话可说,其本质是不会表达。朋友、倾诉、话语权,是人类情感的基本需求,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真实而得体地表达出来,并行之于纸笔,便是写作,写作就是表达。一篇好的议论文是根植于生命内在表达欲望的。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把写作比作“炊”,那文章的内容就是“米”,文章的思想就是“米的营养”,“炊之火”便是表达的热情和冲动。用热情和冲动做出有营养的“米饭”,是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健康的写作理念。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效进行议论文写作,首先应该让学生学会表达并乐于表达。
目前,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模仿成风,结构僵硬,缺乏灵气。文章采用什么结构,与写作的内容、作者所占有的材料、个人对问题的认识及个人所擅长的说理方式有关。一味地使用“并列式”“递进式”“引、议、提、联、结式”等结构,只能让学生对议论文文体认识片面化、机械化,使学生产生“议论文写作就是按几种固定格式去套”、就是“材料和观点的堆砌”的错误认识。学生不需要考虑句间、段间的关系,不需要考虑怎样水到渠成进行表达,他们需要做的只是将占有的素材按要求摆到各自的位置。按这种思路培养出来的学生写出来的都是千篇一律的八股文,文章没有个性,没有灵魂,与议论文写作“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初衷背道而驰。二是浮于表面,隔靴搔痒,不切要害。议论文的材料应围绕论点来选择,但学生习作中很多论点的提炼只是就事论事,浮于表面,不能抓住事物的核心概念,不能触及事物的本质,不能围绕作文提供的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缺乏现象与本质、历史与未来、原因与结果的理性思辨。所写的文章只是围绕论点周边绕圈圈,泛泛而谈,在行文中看似讨巧实则笨拙地将论点中的关键词不厌其烦地贴到材料的各个位置,结果文章洋洋洒洒,却都是空谈套话而不切要害的论述。这样的文章没有生命力,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谈不上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议论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折射出的是功利、速成、应付、不负责任的心态,很多一线语文教师深知这种训练模式的弊端,但还是无法说服自己“另辟蹊径”,因为这种屡试不爽的写作模式,让教师省心、学生省力。但省心、省力的背后暴露的却是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对学生生命意识的漠视。
因此,要解决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激发表达欲望,让学生想表达。“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我们认识事物规律的一般步骤。当遇到一个问题、一个现象、一个观点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事物的内涵,产生的原因、背景,与之相关的现象,人们对它的看法,与此有关的联想以及我们需要采取的做法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考,这样,学生自然就会打开思想的闸门。如以“朋友圈”为题,我引导学生设置这样几个问题:生活中能体现“朋友圈”的现象、事例有哪些?你认为“朋友圈”这一事物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朋友圈”中人们的表现及反应是怎样的?除了微信上的“朋友圈”,你还想到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利用“朋友圈”?然后让学生从中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写作。学生很快确定了这样几个话题:离不开的“朋友圈”;是“圈子”还是“圈套”;“朋友圈”众生相;由“朋友圈”想到的;善待朋友,远离“圈”……经过这样的引导,激发了学生的表达欲望。
引发生命体验,让学生能表达。合脚的鞋穿在脚上才会舒服,同样,只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打动人、震撼人。当学生自己的生命体验与文题相契合,学生内心深处的生活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如这样一道作文题: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但人性的可贵之处在于追求永恒的归宿,这种归宿常常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学生审题后,可以在瞬间确定立意“寻找精神家园”,然后列举陶渊明弃官种菊、司马迁忍辱著书等例子,说明他们追求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从而获得不朽。
但事实上,如果对材料进行再解读,则会对寻找的原因、精神的内涵、家园的范围有新的发现:一、人生旅途中,我们有时会觉得无家可归——“有时会觉得”,说明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并不是真的无家可归,仅仅是“觉得”,造成“觉得”的原因是“家”隐藏在人的灵魂深处,不易被觉察或容易被人遗忘。二、人觉得无家可归,恰恰说明人渴望“有家可归”,这正是人性精神的可贵之处——向往平和、安定的归宿感。三、所谓的“家”是什么?不是空泛的精神家园,而是土地、故乡、亲情、家园,是精神的栖息地,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依靠,是对生命的终极思考。所以,当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到灵魂深处那个隐秘的存在时,当学生放眼与自己生命息息相关的事物时,从人生的来与往、得与失中体会到生活真谛时,他们的表达便有了不可遏制的激情和冲动。
促发情感流露,让学生会表达。现实中,思想不深刻和表达不灵活是学生写作中遇到的普遍问题。不深刻的原因主要表现在认识肤浅,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何为里?里,即事物发展产生的背景、原因、影响(注意正面和反面,正面即价值、意义,反面即危害、弊端),是人和物内在显示出的品质、道德、精神,尊严、信仰、传统、文化、灵魂、生命、境界等。何为彼?彼,就是由个人到集体、社会、国家、民族、世界、人类甚至宇宙。而要使表达灵活,使整个文章看起来不是堆砌的“积木”而是密不可分、坚不可摧的“城墙”,则要认识到:论证任何一个问题,都不是靠孤立、僵硬的套路去实现,达到某种目的的方式绝不是唯一的。比如不是所有的论点都必须在文章的第一段就要显现出来,通过驳论、破立让论点在文章结尾自然而然地显现出来又未尝不可?而到底采用事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中的哪一个,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要让学生明白为文的真正目的是评时事、论利弊、正视听、向未来,用敏锐、良知、深刻,去书写作者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总之,教师只要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表达欲望、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在此基础上再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学生就不难写出根植于生命与文化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有冲击力、说服力和创造力,才能实现“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功用。
(本文为泰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读写对接策略的实践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