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奠基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学校报道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为学生成为创新人才奠基

■本报记者 童凌翔 通讯员  袁军辉

科学巨匠钱学森不仅曾发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还提出了博大精深的“大成智慧教育”思想。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省丹中)近年来努力践行钱老的这一教育思想,并根据学校的历史和文化传承,提出了“大成教育”的理念,激励莘莘学子“集大成,养大气,育大智,创大业”,着力开展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今,该校已成为江苏省首批高品质示范高中之一。校园里的草坪上,一块古朴厚重的花岗岩巨石尤为引人注目,石上镌刻着火红的“大成”二字,在煦暖的阳光下熠熠生辉。

高雅艺术进校园

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开班仪式

科技夏令营

为每个学生提供成才的平台

省丹中校长朱禾勤告诉记者,学校现在的校址原为丹阳市夫子庙所在地,至今仍留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古迹。当年的千年文庙大成殿虽然只留下遗迹,但大殿匾额上的“大成”二字古训早已铭刻在一代又一代丹中教育人心底。学校的“大成教育”理念也因此得名。当年学校的校门外还立有两座石坊,石坊匾额上有“正谊明道”“成德达材”的题词,希望学子“端正义理,讲究道德,不妄图眼前利益,不盘算非分功业,成为道德修养高尚的有用之才”。如今,学校把“正谊明道”“成德达材”作为“大成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品行端正有担当,人格健全有智慧,勇于创新有能力,全面发展有特长。

朱禾勤说:“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能成为具有远大的理想、健全的人格、扎实的基础、探究的精神、领袖的气质和创造性思维的大成人才。”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并于2011年被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学校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培养措施、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保障措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平台,努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为学生将来成为各个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省丹中的教师们都意识到,学校要培养的是创新拔尖人才,而不是高分低能的考试机器,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水平,靠应试教育下流行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和题海战术是行不通的,必须另辟蹊径。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大力开展专题研究,着力培养创新实践能力。朱禾勤说:“我们要求学生在高中三年内至少完成1—2个科学研究专题,学生可以自选课题,开展调查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对诸多现实问题和科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课题研究成果会在全校进行展示,促使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培育创新意识,获得创新体验,提高创新能力。”

省丹中的教师们还意识到,创新素养的培育,不能忽视科学态度与专业精神的培养。学校与高校紧密合作,请高校教师或走上讲台为学生讲授前沿科学进展,或成为学生的科技导师,并将高校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设备向学生开放,为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供便利条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可以借助高校的科研力量,进入大学实验室进行专题实验,甚至可以先修大学课程并获得相关学分认定,为以后进入大学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三(15)班吴浩同学至今仍清晰地记得去年暑假去南京大学参加实验培训的经历。他说:“我一领到实验书,立刻就被其中巧妙的实验方法与思想所吸引。光杠杆测杨氏模量、测液体表面张力系数、 牛顿环的观测等一系列实验,让书本中的知识一下子活了起来,让我深入理解了不少物理概念,同时也被前人的奇思妙想所折服。很多实验稍有不慎误差就会很大,有时一失误就得重新来过,只能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操作、记录。我深切感受到,科学研究来不得半点马虎。”

在省丹中,每个学生都能像吴浩那样,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得到锻炼成长的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根发芽”

作为省首批创新人才培养试点学校,省丹中把发展学生社团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朱禾勤说:“我们鼓励学生在兴趣爱好相同的基础上成立知识性的、研究性的、拓展性的、才艺性的、技术性的社团,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发展。”在省丹中,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都能得到“生根发芽”、蓬勃生长的机会。

省丹中通过挖掘学校的人文底蕴和办学优势,不断增加社团种类和数量,如今已组建了文学类、学科拓展类、科技创新类、公益实践类、体育休闲类、艺术类等6个大类近60个学生社团。

学校的文学类社团在原有砚池文学社“一社、一报、一刊”的基础上,增设了笔架书法社、杜若诗社、FOCUS摄影社、方寸篆刻社、大成剧社等社团;以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的全国奥赛要求为主体框架,增设了学科拓展学习社团;科技创新类社团在原来科技发明社、环境保护者协会的基础上增设了考古社、天文爱好者协会等社团;体育休闲类社团除了传统的羽毛球、乒乓球、排球、篮球、足球爱好者协会外,增设了跆拳道社团;艺术类社团在原有鹿鸣朗诵社、叠翠器乐社等社团的基础上又创建了飞翔合唱团。朱禾勤说:“我们要求每个社团有自己的章程和管理细则,激励各个学生社团创建成特色社团、品牌社团。”

学校各类社团的名气越来越大。文学社团主办的《砚池》杂志在江苏省首届中小学(幼儿园)优秀校园报刊评比活动中荣获优秀奖;飞翔合唱团在丹阳市中小学校校歌演唱比赛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科技社团的学生在全国和省市的各类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屡获佳绩……省丹中也被镇江市教育局评为社团建设先进学校。

学校的社团活动为学生们营造了创新学习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实践锻炼机会,既使他们在科学、人文、艺术、体育等方面都得到锻炼和发展,又使他们找到归属感,体验了成功,增强了自信。

文学社成员郑天怡说:“在文学社团活动中,我深切感受到自己写作能力的显著提升。每一次出海报、每一次与社员合作都让我得到了锻炼。文学社活动充实了我的高中生活,丰富了校园时光。”动漫社成员徐薇也觉得自己获益匪浅:“参与社团活动激发了我们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热情,也增强了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社团活动对帮助学生们发挥学科特长和挖掘创新潜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了解,省丹中去年被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上海交大、南大等著名高校通过自主招生方式录取的几十名学生,基本上都是学校里各个社团的中坚分子。

成功背后的“秘密”

如今省丹中在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方面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许多人都想探寻成功背后的“秘密”。朱禾勤告诉记者,其实“秘密”很简单,那就是省丹中拥有一支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师队伍。

作为培养创新拔尖人才的试点学校,省丹中尝试开设了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但创新班的师资应该如何配备,在当初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因为一方面,创新班的学生素质好,各方面的期待高;另一方面,创新班工作复杂,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辅导等工作专业化要求高、竞争激烈,这就要求创新班的教师不仅要具有过硬的教学本领,还要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要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抗压。

朱禾勤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决定优化内部用人机制,积极动员学校的名优教师、中青年骨干教师挑起创新班的‘大梁’。”学校还积极鼓励创新班的教师在成为本学科教学骨干的同时,在创新人才培养、竞赛辅导、自主招生考试辅导、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校本课程开发、教育国际化等方面开展研究与探索,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教师团队。

教师们没有辜负学校的厚望,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无私的奉献浇灌出了一簇又一簇明艳的花朵,帮助一名又一名学生跨入清华、北大等名校的殿堂。

镇江市学科带头人、创新班数学教师聂海峰说,自从担任创新班教师后,几乎没有参加过娱乐活动,记不清放弃了多少休息的时间,记不得多少次一个人在办公室默默地做题目,记不清多少次和学生谈心,也记不得有多少次带学生南下北上参加学习实践。但他并不觉得辛苦,他说:“学生的成绩和成功是我最大的幸福。”

英语高级教师、创新班英语备课组组长戎玉华平日里习惯早早来到学校备课,而且无论是早读、上课,还是晚自习坐班,她都会提前几分钟来到教室。甚至在不用坐班的晚自习,她也会待在办公室里,以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随时可以获得解答。她说:“我喜欢和学生们待在一起,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感受到我的支持与鼓励。”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在创新班,作文的面批与二次批改是常态,很多学生甚至需要四批、五批,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耐心。丹阳市教学骨干、创新班语文教师阮晓燕说:“我常常要带着学生们的作文本回家挑灯夜战,争取当天改完。然后,我还要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逐个与学生面谈,第一时间向学生反馈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有时确实感到非常疲乏,也想偷懒,但面对求知若渴的学生,我不敢有丝毫懈怠。”学生们有时会在作业的结尾附上一张便利贴,写上:“老师,您辛苦了!”有的还会画上可爱的表情符号,或是笑脸,或是吐着小舌头。这些点点滴滴的话语和表情,让阮晓燕觉得由衷的暖心。

对这些可亲可敬的老师,朱禾勤充满了感激之情,他深知,正是老师们默默无闻、呕心沥血的奉献,才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学生,为诸多知名高校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让省丹中的声名日益彰显。

朱禾勤说:“今天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在高中阶段,让每一名学生将来都有可能成为杰出人才。我们的任务是把学校这块地种好,善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未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