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初中生数学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培养初中生数学观察能力的有效策略

■江阴市周庄中学 周凌峰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逻辑推理能力的途径,主要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观察能力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寻找符号、代数式、函数、几何图形的特征,离不开全面、仔细的观察;基本规律的发现、图形间关系的把握,同样需要眼脑并用。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激发兴趣,让学生乐于观察

兴趣是学生学习活动强有力的动机之一。培养数学观察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而学习热情的迸发,又能反过来促进数学观察能力的提高,二者相辅相成。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面对数量关系、几何图形、逻辑推理等内容所具有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发散性的特点,教师可通过创设情境、实物观察、动手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学生深入观察、探寻新知的乐趣,引导学生主动观察、乐于观察。

例如,在教授“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中的配方法时,教师如果直接介绍配方法,不免显得生硬,给学生造成困惑。于是,笔者设计了拼图游戏,要求学生将四个已知图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以形助数,数形结合。学生通过不同的拼图方法,列出不同的式子,进行观察后,自然联想到用配方法来解一元二次方程。将生涩难懂的数学方法直观地呈现,能立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观察更具体,学生的感受也更强烈。又如,教授“轴对称图形”时,笔者在多媒体课件中向学生呈现了多幅具有对称美的图案,通过引导学生对图形进行观察,将他们带入轴对称图形的缤纷世界,让他们感受对称美,并探究其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这样的观察,便将数学的知识性与趣味性和谐地统一起来。

适时指导,让学生学会观察

由于受年龄、阅历等限制,初中生的观察能力有限。不正确的观察方法和不良的观察习惯,不仅达不到观察的目的,还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激发学生观察兴趣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让学生学会有目的、自主、全面地观察。

在观察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能力。观察事物,需要从局部开始延伸到整体,由表及里,最后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特点,而不是随心所欲地观察。事物的发展,一般都有一个先后顺序。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认识某一事物发展的全过程,这有助于他们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例如,在教授“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笔者利用“海上日出”的动画,引出直线与圆相离、相切、相交的三种位置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太阳看作圆,把地平线看作一条直线,然后按先后顺序进行观察,才能得出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除了整体观察,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比较观察能力。比较是一种辨别性思维活动,是根据一定标准,通过观察、判断、辨别,找到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事物或现象的不同点和相同点,从而准确、细致、完整地认识事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较法,找出各类数学元素之间的差异性和同一性,以便更有效地认识研究对象,归纳数学方法。

授人以渔,让学生善于观察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要想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双慧眼,就要授之以渔,使其拥有良好的观察品质,在较为熟练的自主观察中,逐步养成主动观察、善于观察的好习惯。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初中生由于阅历尚浅,缺乏对事物的整体感知能力,容易只是观察事物表面的、浅显的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对观察目标的定向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感知对象,紧紧围绕确定的目标展开观察,培养其观察的目的性。然后,依据观察目的,教师可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深入观察,分析观察对象的内在规律,从而感知事物的全貌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学生在观察时随心所欲,就会缺乏对事物的全面把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遵照观察程序,并及时补救其在观察中的遗漏,帮助其实现观察的全面性。此外,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观察对象的本质,以确保观察的精确性。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关键。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学生学会将已知条件特殊化,发现观察对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实现数学观察的精确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观察能力是人的一种可贵的品质,更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条件。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对观察的兴趣,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从而提高学生对观察目的、全面观察、精确观察的把握。良好的数学观察能力,对运算、数据分析、逻辑推理、直观想象和抽象建模能力的养成都有极大的帮助,会让学生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