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五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泰州市高港区永安洲中心幼儿园 申亚芳
“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这一流传甚广的俗语,意思是指对一个人施加教育应该及时及早。因此,对3~6岁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得到高度重视。尤其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多是生长在“独生(或少生)子女”家庭环境,大多带有“00后”时代特质,他们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普遍欠缺。有鉴于此,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是早期教育中的一大重要课题。笔者认为,教师可以运用以下几种方法,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观察学习法。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平台,经常性地播放一些同龄孩子在穿衣吃饭、自行照顾、自我管理等方面的影视资料,或者选择一些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的园内孩子进行表演,让小朋友们认真地观察与学习。还可选择一些与之相反的典型事例,以此引导孩子们通过“对比”,有效地引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示范引导法。在早期教育中,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和实际认知,可让教师或家长与孩子们一起,就某些方面的实际现象进行角色表演。与此同时,引导更多的幼儿在示范模仿中点点滴滴进行学习。这种示范引导法,既可充分发挥“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的作用,还能根据出现的个别现象进行不同程度纠偏和指导,教育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游戏激励法。游戏是幼儿园里最基本的活动,也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它充分体现了幼儿的天性,同时也是一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快乐而自主的活动,它具有针对性、情境性、生动性、规则性、启迪性和挑战性等特点。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教育活动,不仅有利于创设善教乐学的良好情境,而且有利于从中获取事半功倍的“情绪智力”效益,不断放大“以赛激趣促学”的良好效应,使其各种心理需要得到体验,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快乐成长。
互动提问法。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现象,由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在认真思考后进行回答,或表演;或者由幼儿提出问题,让教师或其他小朋友进行回答,或表演。通过诸如此类的“互动式问答”,有利于让孩子们从中明确哪些应该怎么做、哪些不应该做、哪些如何做会更好一些,通过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情境愉悦法。关于幼儿洗脸、刷牙、梳头等日常生活卫生方面,教师可编制成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顺口溜等形式,朗朗上口,让幼儿熟记于心,并可定期不定期地开展相关比赛活动,还可在幼儿中进行表演与评比等,引导他们在快乐参与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总之,“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绝非在短期就能速成,需要历经一个潜移默化的实践过程。教师只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方法,就会从善教乐学中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