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从“没文化”到“不简单”
■南通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冯卫东
2005年,我走上教科研岗位,从一开始就立志系统研究李吉林老师,后来成功申报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李吉林研究》。10多年中,我和李老师可谓“过从甚密”。
许多熟悉我的人说我勤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李老师熏陶和影响的。作为一位“古稀老人”,她始终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她说,自己年纪大了,抱不动西瓜,也要拾点芝麻;要警惕老年人的闭锁和僵化。她还不时小声念叨“没文化”,这是在说她自己:她痛感自己“没文化”,有着很强烈的“知识饥饿感”和“本领恐慌”。受“没文化”的内在感驱使,李老师每一天都以“黎明般的心态”去接触和投入新知。我想,没有这样的心理驱动,也就没有她一生的勤学不辍,没有她久久为功的辉煌成就。
李老师说自己“没文化”,这自然是虚怀若谷,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也是“真情道白”。上世纪50年代,她中师毕业走上教育工作岗位,后来一直未曾有机会参与学历进修,这在高学历者比比皆是的当下,并不普遍;再何况,“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纵使是学富五车的人,亦有“没文化”的一面。问题是,很多人没有认识或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所以才浅尝辄止、“小富即安”。
就在李老师离世前几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颁布,其中有“重视情境教学”一句。这也是这份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中提到的唯一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有人告诉她这件事,她不无欣慰地说:“不简单!”
从“没文化”到“不简单”,李老师走了多少路、吃了多少苦,我们可以有所想象,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应该有更多人常怀“没文化”的紧迫感,并努力追求“不简单”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