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愿孩子永葆童心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 陈友锋
每一个孩子生命之初都生活在一个远离世俗的诗歌般的童话王国里,他们天生是一个诗人,他们用诗人一般清澈透明的双眸打量这个世界,带着好奇,携着懵懂。
一天,台风过后,天空不是很晴,云不是很厚,只有薄薄的一层,东一朵,西一朵,月亮很大,很圆。儿子桥桥望着天空那轮水洗过一般干净而饱满的月亮,突然转头问我:“爸爸,月亮会不会被挤破啊?”言语中充满了小孩子的担忧。“挤破”,多么富有想象而神奇的一个词语,我没想到4岁的孩子竟然能够用这样一个生动的词语形容在天空云朵中穿行的那一轮明月。
另一天傍晚,为了让孩子远离电视,我骑着电瓶车带桥桥去学校里玩。霞光还未褪尽,夕阳把最后的一抹红色给了云朵,于是我们看到了火烧云。桥桥望着天空火红的云霞,朝我喊:“爸爸,你快看,太阳把云彩都烤红了!”
到学校后,我递给他一盒酸奶,告诉他,用吸管吸之前要用手将酸奶摇匀。桥桥一边将酸奶放在手中用力摇,一边问:“爸爸,摇匀就是把酸奶摇得像云一样吗?”
“不是摇得像云一样,而是让酸奶搅拌均匀了,这样比较容易吸。”他点点头。不过如果真的可以将酸奶摇成云,那该是多么浪漫的一件事情啊!
他经常能说出让我惊奇又佩服的话语,那些天真的话语不染尘埃,纯净而透明。那是穿越了山林,裹挟着花香的山风,被清泉洗过的童言,叮叮咚咚,敲击着我的心灵。我每天都会简短地记录一些他的童言稚语,心甘情愿地充当他的“记录员”,不仅好玩,更是一种留存。原来,说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真有一些道理。
每一个孩子还是拥有“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孩子”,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抑或是我们“不以为意”的冷漠,好奇的天性就慢慢泯灭了。
又一天,在多雨而湿润的江南,泛黄的树叶幽幽地传递着淡淡的秋味。我带着孩子走过楼门口,看到盛开的菊花,就随口问:“桥桥,你知道这是什么花吗?”顺着手指的方向,他摇摇头,告诉我不知道。我告诉他那是菊花。
他眨了眨眼,满脸疑惑地问我:“爸爸,它为什么叫菊花啊?”
我当时就愣在那里了,这确实是我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而且是一个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我们往往在接受一个概念时,仅停留在表面,譬如:荷花、兰花、松树、柏树……我们知道一个名称后便不再深究。
于是,我请教“度娘”,发现《礼记·月全》中记载:“季秋之月,鞠(菊)有黄华。”“菊”在古代有“穷”之意,是说一年之中花事到此结束。
原来,每一朵花的背后都藏着古人关于时序、自然的思考和智慧。
“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丰子恺如是感叹儿童,那是穿越浊世之后的生命领悟,启人智慧之语。
我虽不是丰子恺,但我家有一个正在一天天长大、一日日远离童年天堂的孩子,他正在从他的诗歌国度渐行渐远,隐藏起翅膀,成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个。而我,看着他,陪伴着他,和他一起读绘本。他曾经向同伴炫耀:我的爸爸很富有,你看他有那么多的书!在他清澈的眼里,书多即富有。
他喜欢看书,也喜欢交朋友,还喜欢外出看世界。于是,我们陪着他,用孩子的眼光、儿童的视角一起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我记录他成长中闪光的片段,用文字、用照片。偶尔打开来,他惊呼——我小时候是那样的啊!他有些不相信,为自己小时候的“幼稚”而羞涩。
我们与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并肩而行,童年随着时间的脚步渐行渐远。面对长大了的孩子,我们总是这样矛盾又无奈,希望他长大,但又希望他能够像小时候一样乖巧、天真、烂漫。
我愿守护孩子永葆一颗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