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今年9月6日,省教育厅下发通知,用3个多月的时间,进一步聚焦义务教育违规考试排名、超标超前教学和巩固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成果、规范中小学校食堂管理、提升名师空中课堂质效等方面进行专项整治,切实规范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行为。本期起,《江苏教育报》与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规范办学全省行”栏目,持续刊发各地在规范办学过程中的先进典型和创新做法。本期请跟随记者,来看看苏北、苏中、苏南三所学校——
在规范中追求更高质量
■本报记者 梁早 缪志聪
淮安市实验小学: 聚焦课堂要质量
“昨晚作业多不多?做到几点?”清晨,当孩子们随着欢快的音乐走进校园,当日的值班教师总会习惯性地低头询问,并伸手掂量孩子的书包,这样的场景已成为淮安市实验小学师生互动的常态。
“班主任删减、协调班级各学科作业,确保书面家庭作业总时合规,双休日及节假日不加大作业量……”这是校长陈广东作出的承诺。为了这份承诺,该校在研制高质量作业和综合评价上狠下功夫。比如,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研制高质量的练习作业,关注体育、阅读等实践性作业的落实;命制试卷不允许将奥数和学科竞赛题等作为考试内容,增加卷面书写及课外阅读分值,对学生实行等级评价方式等。
对课堂的追问一直是淮安实小教学研究的核心所在,是实现“轻负担、高质量、有特色”的主要阵地。该校先后开展了“图式理论实践轻负高质”研究、“幸福课堂建设”研究、“以学为主的教学方式变革”等教学研究,涌现出问学、研学、探学等多种学习方式,保证了学生学习的高质量、高效率。
聚焦课堂要质量,给了淮安实小师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与可能。科学课程、艺术课程、人文课程、活动课程、健康课程等丰富多彩的“幸福课程”,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
让学习变得更快乐
“在金秋十月的艳阳里,我们听到了课堂教学拔节生长的声音,感受到了‘人品与学问同步升华’的快乐。”这是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初一年级朱云静老师执教语文研究课后,担任点评的王美霞老师给出的评价。
这份评价,来自于教师对“学导课堂”的深刻把握和积极实践。副校长夏平平介绍说,“学导课堂”,就是让学生自己先学,独立思考,质疑问难;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和引导,从而改变“满堂灌”的教学陋习。
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改革让课堂变得更加“精致”起来,随着“学导课堂”探索的不断深入,该校绝大部分教师都在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问题意识,能够主动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教20年的朱云静,如今却成了一名“新教师”。她放下从教多年形成的“老经验”,开始了自己的“新征程”。她说,无论是在日常的集体备课中,还是在学导案编制、校本选修中,自己一定会集思广益、再三揣摩、精巧构思,为学生提供高效的课堂教学和难忘的课堂体验。
对于初一学生丁姝文来说,课堂教学的深入浅出,让她觉得中学学习没那么难。“每天的作业老师都会精心挑选,量不多却很有效,大部分在学校里就能完成,回家后的时间也能留给自己,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情。”
“学校给孩子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让他懂得了如何去正确地学习。老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很到位,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也很有帮助。”该校的很多家长都有同样的想法,在这样的学校学习,他们很放心。
常州市博爱小学:
家校携手共育人
常州市博爱小学不久前举行了一次语文大组教研活动,三年级的张静老师和五年级的章婷兰老师分别执教《搭船的鸟》和《松鼠》两课。虽然体裁迥然不同,但孩子们却是收获满满。为了高质量实施基础课程,该校对学科课堂进行了剖析,整合各类资源,催生高效课堂,让课堂更加立体、丰满。
校长柴曙瑛介绍说,学校以高效课堂为活动留空间,多样化地拓展选修课程,围绕衣、食、住、行等方面选择了36个活动项目,如我会烹饪、我会洗衣、我会戴红领巾、我会看说明书等。“小学6年,这36个小课程,不仅让学生学会36件事,还让他们有了实实在在的成长。”柴曙瑛说。
孩子的切实转变,让一度质疑的家长渐渐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倡导者。学生虞镭的妈妈曾面对儿子沉迷游戏、年少叛逆而手足无措,班主任的一次专题班会让她豁然开朗:与其禁止,不如引导。在“自我命令”活动中,她紧跟老师的步伐,用一周时间与孩子共同协商并确立“自我命令”目标,再用三周时间执行命令。通过家校协商制订出“学习积分制”,现在虞镭已经可以做到完全由自己安排学习任务,成绩也变得优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