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
■董彬
伴随着中国步入新时代的脚步,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国教育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如何应对未来变革?这是一个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只有着眼于未来的教育才有教育的未来,即着眼于新时代新战略的要求,创造教育的新未来;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创造学生的新未来;着眼于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国家的新未来,为推动中国教育走向世界教育的中心助力。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
跨界,已经成为当下越来越流行的一个关键词,我校从2017年开始探索跨行业教育,而这样的探索源于一个学生项目。
今年就读初二菁英女班的学生戴之菲,进入初中以来一直在研究一个课题——从雾霾看资源浪费。有一天,戴之菲走进校长室,说在研究一项关于资源浪费与雾霾是否产生关联的课题,希望校长能支持这项研究,能不能帮忙找一个环保方面的机构。详细了解情况后,我为她找了一家环保机构。在环保专家的指导下,戴之菲和她带领的学生团队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周都有调研重点,用数据证明,资源浪费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影响。到了第二个月,戴之菲再次带着问题走进校长室,说:“校长,我们想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递正能量,所以策划建立一个校园二手资源流转平台,初步拟订了策划书和方案,能不能请专业的老师指导我们?”我说:“好。”第三个月,戴之菲同学说:“根据方案,设想通过线上、线下两个平台共同实现二手资源的流转。因此,我们现在正在开发线上微信小程序,能不能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加入这个团队?”
戴之菲的3个“能不能”也给了我许多的启发和思考:在一个项目推进的过程中,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融入跨界的力量,才是面向未来学生所真正需要的教育。那么,这样的教育为什么不能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得到呢?因此,我们成立学校发展委员会,开启学校跨行业教育新时代,与银行、传统中医药企业、全国顶尖科技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创造更丰富的课程,让不同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鼓励社会各类人才为学生授课,构建教育与社会的立体交互;引导课程向生活开放,向时代开放,向未来开放,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未来教育,是构建无边界的教育。我们力求通过五个“跨越”:跨行业教育,跨学科研究,跨学部选修,跨学段教研,跨文化交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跨界思维以及持续学习能力,为学生开辟一条通往未来的途径。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教育
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才是真正的国际化人才?结合学校实际,我们提出“国际化人才的金字塔结构理论”,共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通晓、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作为国际化人才,扎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是第一位的,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更有一个历史的责任担当,那就是传播中华文化,要承担起中华文化使者的责任,拓宽各种渠道,向世界发出中国的声音,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精华和智慧。
第二层,掌握不同语言、通晓不同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国际化的认知已经从浅层向深层发生转变。当今世界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和不断加剧的全球化趋势,使得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突破单一模式,实现从单一向复合型的转变。
第三层,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遵循国际规则。跨文化交流的基础,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不同国家文化的碰撞下,化差异为融合,学会从中国角度看世界,从世界角度看中国,才能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知晓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合作的国际化人才。
第四层,拥有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如何在新的全球化格局中形成竞争优势、提升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寻求更好的生存和更大的发展,创新素养尤为重要。国际化人才,只有具备国际创新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在全球性问题上创新性地突破地域、文化的局限,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新方案。
着眼于未来的教育
是建立民族自信的教育
2018年寒假,我们组织了一批学生走进美国参加“文化寻力”体验之旅,学生们在进入美国学校插班学习时,不仅抓住各种契机向美国同学介绍苏州园林、中国文化,更携手美国学生策划举办了主题为“和整个世界站在一起”的新年集会,吸引了当地居民前来参与,中央电视台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报道。在采访中,我们的一名学生自豪地说:“我们要站在世界的舞台上,对外传播中华民族的骄傲,让世界的未来更了解‘中国’,通过活动融合,也让中国的未来更了解‘世界’。”着眼于未来的教育,应当从历史的视角审视自我发展的轨迹,从国家的高度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作为一所国际化学校,我们始终与国家民族的责任担当紧密相连,始终不忘两个目标:办中国学校,育中国公民,即建设一所最具国际理解力、国际对话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学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懂得国际理解、具备核心素养、通晓中华文化、具备跨文化能力的中国公民;立足三个“根植”:根植文化,走向融合;根植中华,走向世界;根植历史,走向未来,不断迎接和应对新的挑战。
(作者系苏州外国语学校总校长、全国外语特色学校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