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大生文化”厚植“爱芯”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用“大生文化”厚植“爱芯”

南通市第二中学“四生”范式教育实践纪略

■通讯员 冯卫东

在区域教育版图上,南通市第二中学(以下简称“二中”)并不十分耀眼,但她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品质,在历史底蕴的丰厚、校园生态的优美、人文环境的和谐、特长学科的建设等方面,表现出诸多优长。以物型文化为例,学校远望是一个错落有致的灰色建筑群,甚为宁谧,是一方读书乐土;而走进去,每一栋楼宇、每一个园子都颇有“说道”,如体育馆等建筑分别命名为“大达”“大明”和“大有”,园子分别命名为“广生”“懋生”和“厚生”,白底红字,皆为隶书,尽显古朴典雅之气,令人不由得心生一种欲探其源的冲动。

这是一座设计感强的校园,每一个景点、很多种物象都有其丰富寓意。楼名、园名中“大”“生”二字隐含着学校的一段历史:学校初创于1919年,由近代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的胞兄张詧用其次子张敬孺两万元遗资建成,其时名曰“敬孺高等小学堂”(时至今日,坊间仍习惯称二中为“敬孺学堂”)。张氏家族秉持民生思想,取意于古语“天地之大德曰生”,创办“大生实业”(“大有”“广生”等即为其旗下公司名称),而后用实业所生之利办学兴教。站在新时期和新百年历史起点上,二中把前人的丰功伟绩以物化存在的方式和形态加以铭记,镌入内心,这是对先辈的告慰,也是对后人的勖励。

“大生”是学校的生命之源,亦是学校文化的基调、底色与核心内涵。学校在“大生文化”土壤之中,在先辈和历代“敬孺人”对民族、对家国、对后辈的拳拳之“爱”中诞生和茁壮成长。基于此,学校以“大生文化”为“敬孺学子”可持续的未来厚植一片“爱芯”,精心打造、践行立德树人的“四生”教育范式。


“生动德育”,濡彩润人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二中精心构造作为教育教学场所的空间和建筑,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的美好景观给予师生正面、积极而有效的感官体验。

“让历史告诉未来” 2014年,二中整体迁入按省四星级普通高中标准建造的新校区。居新不能忘旧,校门是最能勾起人们往事记忆的物态,学校按先前校门的样式、格局和规制新造了一座别无二样、古雅庄重的大门,由它可以约略窥见百年前建校之初校门的形态,乃至昔日校园的风采。校门两侧红色大理石墙面刻有“养成国器,大道为公”八个字;入门二三十步,竖一灰色巨石,正面刻校训“笃实”二字,背面刻“笃实铭”:“仰不愧天,不欺不瞒;俯不怍地,不伪不虚……”每学期初,师生在国旗之下、校训石旁齐声诵读,响遏行云。再往里百余步是一座“齐贤阁”,阁门左右是两块“校风牌”,上书“立己立人”“立公利国”;阁顶装有记述百年发展大事的木刻画,让人们在仰视之中追怀历史。阁南有一座办公楼——敬孺楼,楼前底部有一块砚形石,上刻百个不同字体的“孺”字,旨在教育和提醒师生莫忘敬孺先祖,永怀“敬孺”之情;傍之而建的是几幢教学楼——亲孺楼、友孺楼和师孺楼。校训、校风都出自学校前辈训语,所蕴之意直通当下,指向未来。

让校园成为“心灵放松的港湾”  二中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藻荇交横,游鱼嬉戏,白鹭倒影;上有一座近水榭,可在此静心阅读、思考;河边是几片草坪缓坡,人们于明媚、煦暖的阳光之下,踏草而行,心境为之舒展。移步换景,校园到处生长着各色绿植,“春兰秋菊,竞一时之秀”,生物课可“把课程‘种’到校园里”,在这露天课堂进行;还有不少果树,到了果实成熟季节,师生共同采摘,人与自然、人与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而于绿荫掩映之中,还有一条长长的“论语”碑廊,信步之余吟诵几句,顿有哲思入心。

让声音也变成一幅画  学校处于城乡接合部,是一处典型的“都市里的村庄”,少有市语扰攘,可听书声盈耳,还有各种悦耳的音乐不时传来。晨起时是笛子独奏《扬鞭催马运粮忙》,上课前是古筝曲《琵琶行》,下课时是弦乐合奏《梦里水乡》,不时给人悦耳之感,又仿佛能看见一幅宜人的“声景”……


“生动德育”,濡彩润人

教育部陈宝生部长说:“德育是魂。”二中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良善的品行和博爱的胸怀。二中通过丰富多彩的德育实践活动,为学生铸魂立心。

对标而行 二中制定“学生培养标准”,要求学生懂得报效国家、热爱民族、勇于担当、善待他人、恭敬师长、珍爱生命,努力做到专心读书、自觉健体、举止文明、热心公益、爱好劳动、尊重自然。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俾众周知”,促使大家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学业上鼓励学生努力向上,品德上则要求学生高标力行。特别是在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更是毫不含糊,旗帜鲜明,高一年级经典诵读比赛、高二年级红歌合唱比赛等都已成为传统项目。学校近期组织全体学生观看央视24集大型专题纪录片《我们走在大路上》,结束后还让学生自行组织命题,进行知识竞赛,加深、夯实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非凡历程的认识和理解,强化他们的国家认同、民族自尊,形成强大的内驱力。

仪式洗礼 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需要仪式感,某次庄严肃穆的仪式活动甚至会成为决定他们今后人生走向的关键事件。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学年的毕业典礼,学校都精心策划、认真组织,通过某种场景、某些环节触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痛点、泪点和沸点,让他们感受一次次剧烈的心跳。高三成人仪式意味着学生从此走进人生发展的新阶段,学校请来全体家长,与孩子一道感受和重温“成长的滋味”,许多家长激动不已,表示自己意识到肩上责任之重大,今后要多陪伴孩子,和他们一起走好未来之路。

情境体验 学校相机创设许多饱含积极道德意蕴和正向道德能量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发生深度体验,进而实现道德自育。今年“9·18”国耻教育,在悠长而悲怆的警笛声中,师生紧张而有序地进入地下掩体等指定地点进行防空演习,然后集中跑步到操场,听资深教师讲述中华民族14年壮烈抗战史,其间有史实图片、视频适时呈现。然后是学生主题诗朗诵,接着进行升旗仪式,全体师生齐唱国歌。最后是校长讲话,勉励大家不忘国耻,牢记使命,振兴中华。师生热泪盈眶,激情难抑,表示要为民族复兴努力奋斗。教育效果自然非抽象讲解、单向灌输所能相比……

二中以爱的教育培养爱的品德,以爱的品德促成全面发展,相信今日植下的“爱芯”,会为全体“敬孺人”提供不竭的人生动力之源。


“生长课堂”,助学达人

在为学生精神成长奠牢基础、筑实保障的同时,二中还笃实致力于对学生科学获知的引导、支持与促成。

从2014年开始,二中着力进行课堂变革与转型,经过一段时间探索与实践,形成“助学”课堂范式,成为“南通市首批课改样板培育学校”。学校确立的目标是,“培养成长力旺盛的学生”,如今,目标业已初步达成,学生群体学业增值性发展幅度在区域高中教育格局中处于上游水平,相当部分学生实现了低入高出的进阶、升级。

转益多师,自成一体 学校注重兼学众长,又有机融合,再化入自我已有经验和智慧中,将发力点牢牢锁定于“助学”之上,以“助学案”为平台,以“学标驱动、学法支持、学程引领、学伴互助、学情展示、以评促学”为主要元素,以“自主先学、同伴互学、展示促学、精点深学”为基本环节,使学生在自助、互助和师助交相发生中行稳有进,积跬致远。

重视“附带”,情智共生 知识学习不只是也不能只是由智力性因素起作用,情感、意志、兴趣等非智力性因素有时则更重要和关键,这就是杜威所说的“附带学习”,它强调伴随所学内容及过程而形成的情感、态度等。学校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言、展示,鼓励他们互学互助,尽可能自我解决问题或困惑,课堂整体生态阳光而积极。校园里,随时可见学生真诚快乐的笑容,随处可闻学生热情有礼的问候。一同学在周记中写道,现在的课堂“完全剥掉曾经的死皮,长出一层新鲜的皮肤,也被注入新的血液,那是跳动的、有活力的课堂”。

德性教学,惠人成己 学校反对教师成为“考试机”或“记分册”,要求所有教师都对自己的课堂常常进行德性反省,考量核心价值观有没有得以凸显,求知和做人有没有得以兼顾,“为每一个学生健康人生尽责”的办学理念有没有得以落实。广大教师“教好学生,发展自己”,各级教学竞赛获奖以及获评“荣誉教师”的人数在市内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位置……


“生命体育”,积健砺人

二中将“健康第一”从理念宣传变为实际行动,以各种不同形态的身体运动、体育活动共同组成多姿多彩的“生命体育”,活动砺人,“积健为雄”。

确立学校体育新思维 二中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体育理念:“立‘体’育人”思维,以体健体,以体载德,以体益智,以体育美,以体养心;“体育文明”思维,在体育中表现文明精神,通过体育推动文明建设;“体育人口”思维,努力使学校每一个成员都成为广义上的“体育人口”,并通过生动活泼的体育运动景象吸引更多学生家长、社会民众投入全民健身热潮中来;“最近发展(区)”思维,促使运动天赋优异者和“体育后进生”都在原来基础上有所提高,达到各自较优或更优水平。

开发自主体育新形态 学校推动全员锻炼和全员体育,全体教师都负有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指导和督促的责任;形成以校园足球为龙头的系列优势项目,足球运动做到“全体都踢、多数懂踢、半数常踢、少数专踢”,多次获“省长杯”青少年足球联赛冠军或亚军,以此领头,形成运动项目的“雁阵效应”;有效地进行“微体育”课程建设与探索,开展宿舍微体育练习、课间微体育练习和微体育练习室活动等,使运动无时不可,使锻炼无处不在。

完善体育教育新机制 二中有明晰的价值取向:首先做一个“文化人”,再做一个“体育人”,面向全员,分层发展,坚持普惠性、大众化体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享受到“生命体育”的明媚阳光,鼓励部分学生走体育专业发展之路。二中已形成三个层次的体育教育生态——面向人人的普及性体育,面向部分人群的兴趣性体育,面向少数学生的特长或专业性体育……

学校教育无论选择怎样的路径,怎么走,都要走向“立德树人”。二中选择的路径、建构的范式是,用“大生文化”为师生的一生厚植“爱芯”:生态校园是基础,让“爱”有所附丽;生动德育是内核,为“爱”积聚能量;生长课堂是平台,助“爱”踏实运行;生命体育是保证,使“爱”能够永续……“好学校要有文化筋骨”,二中的“文化筋骨”就是这“四生”,而“主心骨”正是为其所深深包孕的“爱芯”,厚植和培育它,必能使南通二中事业健康发展。

陈育彬校长(左)向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慰祖介绍学校发展

“笃实铭”前的入学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