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百姓所需,优质资源惠及“每一个”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解百姓所需,优质资源惠及“每一个”

前一段时间,南京市的一则教育新闻引发民众热议,那就是全市5所高中名校将在新区、新城扩建。这5所高中分别是南京外国语学校、南师附中、金陵中学、南京一中和中华中学。5个校区总占地700多亩,不仅拥有最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还将与本部一体化办学,建立一流的师资队伍。孙百军说:“优化全市普通高中的布局,是均衡区域教育发展、缓解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矛盾的重要一环。我们将采用条件成熟一所开办一所的模式,最早一批预计2019年完成。”

作为省会城市,面对800万常住人口,如何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上到好学校,是南京教育人近年来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南京通过名校办分校、推进名校组团集群发展、实施名校兼并弱校、推动名校集团化办学、探索名校托管弱校、发挥名校连续孵化效应等方式,不断推进主城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新城。

仅仅几年的时间,南京部分地区的学校布局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河西新城,9所中小学群陆续建成,学校间差距不断缩小,校级发展均衡大幅度提升;位于仙林地区的金陵小学,校长由游府西街小学原校长林慧敏担任,学校开办时只有379人报名,如今在校生已达4000余人,因为办学突出,这所学校又开始带领栖霞区东部地区小学联盟共同体一起发展;在玄武区,《新名校发展计划(2018—2022年)》和《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小学教育集团建设的指导意见》于今年教师节当天公布,按照计划,该区将在原有基础上,建设11所“新名校”,同时成立7个中小学教育集团,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

这几年,提起“均衡分班”,南京的家长们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如果说优质教育资源的不断辐射,让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孩子都能够就读“家门口的好学校”的话,均衡分班的顺利实施,则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了公平、公正所带来的“教育红利”。

(下转第4版)

(上接第1版)

南师附中树人学校校长孙小红告诉记者,均衡分班看似简单,但要真正做好并不容易。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均衡维度参照,教师从年龄与性别、学生管理经验、学科专业能力等维度赋分;学生则要考虑成绩、性别、学校来源、兴趣爱好甚至身高因素。在分班现场会上,学校邀请纪检委、教师代表共同参加,通过分班软件实施,确保公平公正。学校还构建了英语、数学学科“跑课选学”课程体系,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进入“掌握课”“提优课”“解惑课”三种不同课堂进行选学。“消息刚出来的时候,很多家长都表示质疑,两年多过去了,孩子们用实际表现消除了家长的疑虑。”

教育资源的均衡关键是师资的均衡。十八大以后,南京对乡村教师的关注度不断加大。2017年,南京市教育局与财政局联合制定下发《中小学教师政府专项奖励实施办法》,明确对特殊教育、乡村教师予以政府专项奖励。其中规定,从事乡村学校教学工作1—4年,每人每年奖励1000元;从事乡村学校教学工作5—14年,每人每年奖励2000元;从事乡村学校教学工作15—24年,每人每年奖励4000元;在乡村学校从教25年以上,每人每年奖励6000元。

乡村教师的待遇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更应得到关注。陈强老师的家位于南京闹市区的山西路,上班地点却在栖霞区最偏远的长江村,两地相距60公里,交通极为不便。栖霞区最偏远的龙潭街道共有6所中小学,像陈强这样常年奔波于城乡之间的老师多达86人。2015年,栖霞区“振兴远郊教育行动计划”开启,两辆“幸福班车”的运行,帮这86位老师解决了大问题。“我们每月只要交80元交通费就可出行无忧,其余费用由教育局和街道承担。”陈强说。

和陈强一样,瑞金路小学的英语教师黄媛媛这两年也有些“奔波”,但这种“奔波”更多是一种心理上的。2014年,秦淮区成为南京“区管校用”试点区,第二年,在区进修学校的安排下,黄媛媛从瑞金路小学流动到了光华门小学。

光华门小学的孩子英语基础薄弱,上课进度跟不上,时常“冷场”,一开始这让黄媛媛极不适应。后来,她开动脑筋,推翻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将以往的薄弱知识点和新教授内容整合,用口诀、找窍门、绘导图、分层布置作业。渐渐地,课堂气氛活跃了,孩子们英语成绩好了,黄媛媛这几年的教研成果,也陆续获得了市级一、二等奖。

近5年的“区管校聘”试点,助推了秦淮区一批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也让他们的辐射效应充分发挥。“我们每年的教师交流人数都超过教师总数的15%,双塘小学和中山小学原先教学质量一般,通过‘区管校聘’,办学水平都迅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秦淮区教育局副局长俞泰鸿说。

急百姓所急,聚焦解决“老大难”

9月2日,南京市马群幼儿园东花岗分园迎来了120名新入园的小朋友。看着老师们忙得不亦乐乎,执行园长周维感慨万千。从2017年9月刚开园时的少人问津,到现在家长好评如潮,短短两年时间,周维见证了这所幼儿园的快速成长。

东花岗分园位于南京四大保障房片区之一的花岗片区,目前有12个班,共有幼儿348名。作为小区配套园,主要为周边3个小区的万余名居民提供服务。周维说,东花岗地区中低收入家庭较多,为了让这些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好的学前教育,南京市政府先期投入400万元,以省优质园的标准配备该幼儿园的环境和各类设施。开园第一年,该园成功创建南京市平安校园,第二年又被评为南京市优质园。

外来人员的不断涌入以及二胎的全面放开,让南京原本就颇为紧张的学前教育学位更显捉襟见肘。为解决老百姓“有园上”“上好园”难题,南京市先后实施“学前教育三项工程”“学前一年基本免费教育制度”“第二期学前教育五年行动计划”等政策,几年下来,幼儿园入园矛盾明显缓解,群众的获得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比如‘幼儿园增量工程’,十八大以来,南京共改扩建新增幼儿园370多所,新增幼儿学位9.5万个,实现了每1万常住人口配建幼儿园不少于1所的规划目标。”南京市教育局初教处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与此同时,“幼儿园普惠工程”和“幼儿园提优工程”也都顺利实施,前者使得南京的普惠性幼儿园学位占比从2011年的54%提升至78%;后者则大力提升了办园条件,6年全市新增省优质园300个、新增优质园学位超过8万个,就读幼儿比例达88%,比2013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在义务教育阶段,这几年老百姓最为关注的莫过于“弹性离校”政策的实施。早在2013年,南京就在全市30多所小学开展“弹性离校”试点;2017年2月,市政府办公厅将小学“弹性离校”列为重点民生实事,在全市小学普遍推行,并积极予以政策保障;2019年3月,南京全面启动“弹性离校2.0版”试点,在延时托管服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包括德育、体育、艺术、科技、劳动、健康教育等。目前,南京全市实施“弹性离校”的小学已达到118所,力争到2020年全市所有小学普遍实施,受益学生也从2017年春季的6万人增至目前的16.3万人。9月30日,南京市教育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祁寿东应邀参加龙虎网“网络面对面”系列访谈节目,在谈及“弹性离校”问题时,他自豪地表示:“经统计,2017年和2018年秋季,家长对‘弹性离校’总体满意率分别为93.6%和95.7%,教育部也在2018年底刊发简报向全国推广南京经验。”

2019年招生季,南京首次启动民办小学网上报名政策。在5月8日至12日的网上报名期间,总共有2万人报名,较往年降幅较大。各学校纷纷表示,采取网上报名、特别是“最多面谈2次”的政策后,“凌晨排队”“全家出动”的场景消失了,对于孩子们来说,免去了“赶场子”的辛苦,切实减轻了负担;对于学校来说,则省却了往年无效报名、无效面测的困扰,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在上一阶段江苏义务教育学校违规办学行为专项治理中,南京的做法也成为全省的一个亮点。

教育惠民的落地生根,还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帮扶上。2017年,南京首次颁发“普通中小学励志奖学金”,以此激励更多品学兼优但家庭贫困的孩子不畏困难、勤奋学习。3年来,全市共表彰优秀学生2550名,发放奖学金815万元,其中,一等奖学金的奖励标准为每人每年5000元,二等奖3000元。南京盲人学校中职学生小高是该项奖学金的获得者之一。她从小热爱朗诵,可以独立朗诵有声小说,用电脑制作音频,还是省运动会乒乓球项目女单冠军。小高告诉记者,比拿到奖学金更兴奋的是获奖本身,“知道有这么多人在关注我的成长,我对未来更有信心”。

“虽然南京属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但依然存在家庭困难的学生,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我们另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南京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说。据统计,十八大以来,南京资助困难学生人群不断扩大,从原来的7类扩大至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子女、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孤儿、低保边缘家庭子女、农村低收入纯农户家庭子女等11类人群。2013至2018年,南京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超过21.6万人次,资助总金额超过3.1亿元,在全省学生资助绩效考核中,南京2017、2018连续两年排名第一。

金秋10月,南京教育大会即将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未来,南京教育人信心满满。“70年的南京教育发展史是一篇励精图治、不懈奋斗的动人乐章,站在一代又一代南京教育人为我们铸就的坚实基础上,我们一定全力以赴,为南京老百姓铺就一幅更加精彩、动人的教育画卷。”孙百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