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苏派画像 为名师立传 为教学明德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为苏派画像 为名师立传 为教学明德

■孙其华

作为全国教育大省和教育强省,江苏教育已经总体达到世界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江苏基础教育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江苏教育思想研究在全国广有影响,江苏教育名师大家灿若星河。正是这些深耕教育田野的名师大家推动、引领着江苏教育思想研究的百花园绽放一个又一个春天。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将这些宝贵的思想智慧汇聚起来,必能成江河,流淌滋养教育的田野大地,成火种,熊熊点燃教师心中神圣的信念理想。

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开始向文化溯源,向教育溯源,整理出版《江苏教育研究系列丛书·苏派小学语文名师》,开始探寻表达“苏派—名师—教育”之间的关联和可能性。

由此,苏派、名师和教育,成为我们寻找这种关联与可能性、发现撬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引擎所必须重新思考并审视的3个问题。

什么是苏派?

江苏省从“十一五”末开始,就已产生苏派教育的概念;自“十二五”末开始,将“苏派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列为教育科研规划重大课题,集中专业力量支持和鼓励一批学校和教师进行教学革新和实验,践行“苏派”教学思想,形成“苏派”教学风格。

江苏地方也由此兴起流派研究与探索之浪潮。重仁、崇文、经世、有容的苏式教育,以“办适合的教育”为核心主张的通派教育等等,纷纷崛起挺立。在各地各校深入研究梳理的同时,成尚荣、杨九俊、李如密等一批学者专家不遗余力地从文化、课程、教学等多维度推动苏派研究持续深入,他们的身体力行召唤着一批又一批名师与团队加入苏派研究的阵营中。苏南五校联盟提出了苏南教学流派“清简——南学;灵动——太湖水;精致——苏州园林;厚实——石头城”的教学风格归约;洪劬颉提炼苏派教学风格为“祛魅归真”“活实和谐”;李如密将苏派名师课堂教学艺术归源于“对学生的深爱”……我们可以看到,“苏派教育”的大纛已经立起,她推动江苏教育改革研究与实践不断深入,推动江苏教育向实现更高水平的现代化迈进,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更高阶段迈进,奏响一曲新时代教育前行与奋进的凯歌。

什么是名师?

我们认为,“师”之成“名”至少应具备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是前瞻性。真正的名师无一不是走在教育发展理念前沿的改革者和实践者,他们敏锐地感受到这个时代教育所发生的深刻转型与变化,并迅速在思想理念和教学实践层面做出积极探索、尝试与回应。他们无一不是怀着对教育本质和终极目的的追问去发现、解决教育现实中的问题,并尝试用理想的教育不断趋近教育的理想。

二是实践性。真正的名师是一刻也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的。关注学生、关注课堂、关注教学过程,是名师共同的特质。名师的发展无一不经历着从实践中探究、琢磨、反思、内省到形成个人理论的过程。同时,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能够在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被不断检验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三是创造性。创造性超越“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教师发展要求,是名师区别于普通教师的一个重要特质。在实践中创造、改革,在理论中创造、升华,于名师而言,创造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创造就是他每一天的教育生活。

与此同时,真正的名师也必然是一个“觉醒者”,是一个对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幸福的终身追求者:他愿意在对教育真理的砥砺追求中寻找实现个人生命幸福的路径,同时他深深理解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完整意义的人对社会和国家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什么是教育?

不同的价值观里有不同的教育。

《中庸》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就是让人性与天性合一;《大学》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教育要弘扬光明道德;在希腊文中,学校的词义就是闲暇,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旨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本质规定是要立足于人的现实性,实现人的主体性,从而达到人的解放……

古今中外,人类一切优秀教育思想的最高目的都指向道德,而实现人的主体性即自由被视为教育的通路。从马克思主义教育观的视角来理解正确的小学教育,便是要立足于儿童的现实性,实现儿童的自主性,从而实现儿童的解放。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我们可以充分肯定: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教育的最高尺度是儿童,教育的最终检验是自由(马克思主义认为的自由的概念,是指意志支配的行为对客观必然性的自主性)。

什么是教学道德?用孔子的话来说,“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举一反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教学道德。用陶行知的话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是教学道德。在苏派名师眼中,用孙双金的话说,“教学道德就是让学生心智得到启蒙,思维得到激发,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用张康桥的观点来看,“儿童语文课堂首先是道德的课堂”,“是发展可能性的课堂”,“是生命自身的自由歌唱和创造”,“方便每一个儿童”是儿童语文教学的第一原则……

万壑归流,百川到海。在儿童、自由、道德的维度上,苏派小语名师们最终走到了一起。他们在语文教育教学方面遵循了普遍规律,同时又体现出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思想理念和教学主张——这些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流派形成的重要标志和核心构成要素。苏派—名师—教育,由此产生了研究逻辑上的内在关联。

这套丛书就聚焦于苏派小语名师9位代表性人物,其中,既有学高望重的大家型名师于永正、张庆,也有在省内外小语界产生重大影响的孙双金、薛法根、祝禧等苏派中生代、新生代名师。在编撰结构上,以叙事、内省、点评的方式对名师们的思想主张、实践案例,进行了多维度整合、多视角分析、多层面观照。

我们希望通过丛书的编撰出版,从江苏教育研究的视角更深入地探寻苏派名师教育风格和脉络之间的内在关联,一方面把江苏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方面多年积累起来的经验智慧进行提炼,进一步丰富江苏教育研究的成果,另一方面,进一步推动江苏名师的持续成长,催生涌现更多的教育名师大家。

为了聚合江苏教育研究实践中坚力量,更好地推动流派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反哺江苏教育改革进程,2012年,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成立了苏派教育研究中心,2018年,苏派教育研究中心成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宣传研修中心职能部门,开始更多地参与到推动省基础教育内涵建设项目中来。

根据总社“媒体+智库”发展战略,这套丛书纳入江苏教育数字博物馆学术研究和资源建设体系,丛书内容将作为苏派教育教学的成果汇入“江苏教育史料数字资料库”。这套丛书是中心聚焦名师队伍建设出版的第一套丛书,难免挂一漏万,有遗珠之憾,尚请读者见谅。

未来,苏派教育研究中心将力争把“苏派”教学研究活动打造成全省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名教师、未来教育家成长的权威平台,在进一步提升江苏基础教育水平,进一步服务于教育强省建设、推进教育现代化大局,进一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如此,此次的遗憾便可为将来留下更多的可能。

(作者系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党总支书记、社长,教育学博士,编审,本文系作者为丛书所作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