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陈鹤琴: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

“一切为儿童,是我一生的志向。”这是中国幼儿教育学、儿童心理学开拓者陈鹤琴先生常讲的一句话。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抗战期间又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为创办和发展我国幼儿教育事业、研究儿童心理和师范教育贡献了一生。

1892年,陈鹤琴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破落商人家庭,6岁丧父,依靠资助读完中学。1911年,他考入清华学堂,3年后又考取奖学金赴美留学。就在去美国的邮轮上,面对波涛滚滚的太平洋,原想学医的陈鹤琴对自己的志向作了最后的思考: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我喜欢儿童,儿童也喜欢我,我还是学教育,回去教他们。1919年,陈鹤琴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后,接受南京高等师范校长郭秉文之聘回国,讲授儿童心理与教育学课程。

回国后,陈鹤琴开始全心研究幼儿教育。1920年,他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从出生起逐日对其身心变化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进行详细的文字和摄影记录。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他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家庭教育》两本著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923年,陈鹤琴在自己位于南京鼓楼的寓所办起了南京鼓楼幼稚园,并自任园长。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陈鹤琴认为,要办好中国化的幼儿教育,必定要由中国人自己来培养中国化的幼教师资。1940年,他赴江西开办了中国第一所公立幼稚师范学校(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亲任校长。在创办幼师期间,陈鹤琴进行了“活教育”实验。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如何做人,要“引起儿童对学习的兴趣,启发儿童的思想,培养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出任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不仅创立了附属幼儿园、附属幼儿师范学校、幼儿教育系,还建立了儿童教育研究室、儿童玩具研究室以及玩具工厂,形成了一套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幼儿教育体系。为办好学校,他既当院长,又搞科研,还坚持为幼教系学生上课。1980年,陈鹤琴由于用脑过度脑血栓复发,被送进医院抢救。1982年12月30日病逝于南京,终年90岁。

陈鹤琴为后人树立了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光辉典范,1988年11月20日,江泽民同志为陈鹤琴先生雕像墓碑落成题词:“学习爱国老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献身精神和创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为培育四有新人、振兴中华的大业而奋斗!”

(本文根据《江苏教育史》等书籍报刊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