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追求有深度有温度的课堂

■吴玲

“一定要提前准备,晚一分钟就抢不到了。”每学期选课的时候,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格外“抢手”。看视频、唱歌谣、播报新闻……熊晓琳的课堂改变了不少学生对思政课的固有印象,他们感叹:“没想到思政课还能上得这么鲜活有趣!”27年来,熊晓琳一直坚持在教学一线,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等课程。在她看来,思政课不仅是知识的讲授,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能够让学生一辈子受益。

怎样才能让思政课深受学生的欢迎,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熊晓琳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给了我们以下深刻启示。

注入情感。熊晓琳认为,应让思政课有深度有温度。因此,熊晓琳用音乐舞蹈作品讲思政课,这种把音乐舞蹈素材运用于教学中的方法正是熊晓琳讲思政课的一大特色。她的资料库里积累了500多首歌曲,每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都能与之巧妙地对应结合。熊晓琳自己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她认为,音乐是最能触发情感的东西。熊晓琳运用了“相声小品杂谈”的形式讲课,打破了常规套路,添加了音乐的韵味、幽默的语言,因而受到学生的好评。

用心讲课。熊晓琳的思政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特色在于“盛开在音乐土壤上的有氧奇葩”。用她自己的经验来说,作为思政课教师,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并且在生活中真践行。只有这样,讲课的时候才会有感染力和说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作为思政课教师,应当自觉担负起学生健康成长“引路人”的责任,真正成为传道解惑、塑造灵魂的精神导师。教育不仅是教,更在于育。教育的目的,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还要培育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现代人。而在育人方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听一听歌曲,讲一讲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久远的历史和抽象的理论就变得鲜活起来了。”熊晓琳给思政课注入了“含心量”,使之丰富多彩,既吸引人又有营养,从而合胃口、受青睐。

讲究艺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让人自然而然地吸收。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润物无声,春风化雨,这样的思政课才会有意义、有意思。熊晓琳能把抽象枯燥的思政课讲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在于熊晓琳打破了常规套路,将语言艺术和音乐艺术有效搭配,添加了“口感佐料”和“语言味精”,起到了“调味品”的作用,让思政课活起来,不再呆板,不仅适合学生的口味,而且通俗易懂,容易被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