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体验: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情境+体验: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江苏省宿迁中学初中部 高鹏

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罗丹也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需要爱,教学情为先。”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道德知识说教,而没有伴之以必要的、真实的情感体验,那么这样的教学显然难以使学生触景生趣、触景生情,且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其结果也只能导致道德知识单纯地存之于脑、停之于口,而不能转化为相应的道德行为。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当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为基本学习方式,在教材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情境通道,使学生能够融入一个相对完整、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去,并亲身体验其过程,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最终达到主动建构知识、产生感悟、生成意义的教学目的与效果。

“情境+体验”式教学方法是一种闪耀着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思政课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判断—创造”的进程中“触景生情趣”,在满足学生认知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依靠“体验”激发“自我教育”的欲望,从而自觉地喜欢上思政课。

角色扮演,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以学生的生活或社会现象为背景,创设新颖的、富有生活气息的游戏模拟、角色扮演等场景,这些场景可以使学生在避免产生戒备心理的情况下,主动地根据角色进行自我定位、模仿和演绎,使其身临其境般获得真实感受。如此情境的创设,不仅有助于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更有助于达到人人参与体验、感悟、交流与分享的教学效果,全面提升学生对事物或事件的认识能力和情感表达。  

社会实践,实现真实体验。学习知识技能的目的是用来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为此,思政课教师应尽可能地将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互相融通,将教学知识导入学生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指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关注社会热点,并根据所学知识以及实践体验思考判断社会问题,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提升学生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参与甚至主导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在生活中搜集教学素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课件制作甚至走上讲台做小老师等,这样做好处多多:让学生当“小老师”,能够改变一直以来教师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变得更轻松、更融洽,富有生趣;让学生参与备课,使得学情分析和把握更精准,更容易、更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很好地践行了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思维。杜威曾提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的情境”,并把情境列为教学法的首要因素。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有意义的经验。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提供可以引发思维的问题生成、问题探究的情境。在质疑、探疑、解疑的情境中,依托小组讨论、分组辩论、个人演讲等形式,启发学生根据自身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的科学方法和已具备的评判能力等自主或合作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有交流、有分享的思维体验,学生不仅能够获取知识、培养语言逻辑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还能够体验其中蕴含的睿智方法和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