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大事记(1977—1988)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教育大事记(1977—1988)

1977年: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在“文革”中中断了10年的高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正式恢复。10月15日,江苏省高校招生委员会成立。12月10日,全省有31万考生涌向考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1978年:恢复和重建教育秩序 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在会议精神的指引下,我省教育事业走上了恢复和发展之路。中小学实行新的教学计划,使用全国统编教材,有条件的中学开始开设外语课程;高等学校在1977年恢复招生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开始招收研究生。

1979年:对教育事业进行调整和整顿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我省努力把教育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针对普通高中发展失去控制、师资严重不足等问题,我省着力普及农村小学5年教育,抑制普通高中过快发展,并进行中等教育结构改革试点。

1980年:引导全社会重视、办好教育 1980年初,省委主要负责同志率领调查组到苏州、盐城等市、县,对城乡教育状况进行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研究。8月初,省委召开全省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省委第一书记作了《全党重视调整发展中小学教育事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造就一代新人》报告,8月13日起,《新华日报》连续发表8篇评论员文章,引导全社会充分认识教育在四化建设中的地位。

1981年:调整中小学学制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1981年,省教育厅发出《关于重点中学几个问题的通知》,对重点中学的学制等问题作了具体规定,指出重点中学已从1980年开始,高中学制改为3年;从1981年秋季起,凡有条件的其他中学高中学制也要逐步改为3年。从此,我省中小学学制逐步形成“6·3·3”学制或“5·3·3”学制。

1982年:全面开展中等教育结构改革 1982年,省政府在扬州召开全省中等教育结构改革会议,总结交流了我省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试点经验,研究职业技术学校的办学经费、专业师资、毕业生出路等问题,并制定今后的发展规划。从此,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形成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格局。

1983年:启动中小学“一无两有”工程 1983年3月3日,经省政府同意,省教育厅印发了《江苏省中小学校舍管理办法》,3月19日至27日,省财政厅、教育厅在铜山县召开全省中小学校舍维修工作经验交流会,会议研究制定了实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简称“一无两有”)的计划,以“一无两有”为中心内容的校舍修建工作在我省全面启动。

1984年:进行教育体制改革先行探索 1984年10月12日,省政府办公厅转发《普通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纲要》,对市、县办学的范围、教师管理、经费筹措等都作了原则性规定,并确定在苏南、苏中、苏北选择宜兴、江浦、铜山、东海4个县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1985年: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过程中,我省出台了《江苏省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意见》《江苏省普通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若干问题的意见》《关于扩大全省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意见》,全面启动教育体制改革。

1986年:启动师范院校标准化建设 1986年,我省制定了《江苏省师范专科学校规范化建设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师范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明确要求,教育事业人、财、物的分配要突出师范教育,每年教育事业费的增长部分和教育基建投资要优先满足师范院校的需要。

1987年:中小学全面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 1987年,国家教委召开全国中小学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工作会议,并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文件。据此,我省对中小学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要求年内分批展开,1988年基本结束。以全员聘用合同制度为核心的用人制度改革,对提高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1988年:进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 1988年,省政府批准省教委《关于建立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区的报告》,要求抓好宜兴市、东海县两个实验区,各市要抓好一个县,每县要抓2~3个乡,进行农村教育整体改革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