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教育大事记(1949—1956)
1949年:旧学校的接管和改造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南京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了国立中央大学和国立政治大学。6月,江苏全境解放,南京、苏州、无锡等地的公立高等学校接收工作也相继进行。接管以后,军管会对部分高校作了调整,到1949年底,江苏境内共有高校18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国家决定接收所有接受外资津贴的学校,彻底收回了教育主权。一般私立中小学的接办则采取“保护维持,加强领导,逐步改造”的方针,截至1952年底,全省共接办国人自办的私立中学143所。
1950年:创办工农速成中学 1950年5月,为了响应国家提出的“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向工农开门”的方针,苏南行署文教处在无锡创办苏南工农速成中学,这是我国最早创办的工农速成中学之一。一年后教育部正式颁发《工农速成中学暂行实施办法》,随后苏北行署文教处在扬州创办苏北工农速成中学,南京创办了南京工农速成中学,苏州在华东革命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1952年暑期后,又新增了4所。但实践证明,知识需要积累,不能“速成”。1955年起,工农速成中学一律停止招生,并逐步转为普通中学。
1951年: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9月,周恩来在京津高校教师学习报告会上作《关于知识分子改造问题》的报告,号召知识分子开展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1952年3月起,全省高校先后分两批开展思想改造运动,90%以上的教职工和80%的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参加了学习。中小学教师的思想改造运动先进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这次运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马列主义普及运动。
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 1952年下半年起,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高等学校的院系调整。根据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方案,参照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我省共设大专院校17所,占全国高校总数(182所)的9.3%。其中综合大学1所、工科院校6所、农林院校3所、医药院校3所、师范院校3所、艺术院校1所,布局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变。但是院系调整采取全国一刀切的办学模式,出现了理工分割、文理分家的现象,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走了一段弯路。
1953年:首次创办重点中学 1953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在全国各省市办好重点中学194所,占全国中学总数的4.4%。当年9月19日,省教育厅发出《关于有重点地首先办好一批重点中学和师范学校的通知》,要求地方从师资水平较高、领导力量较强、办学条件较好、业绩优良的学校中评选出一批重点中学。经教育部批准,全省评选出重点中学14所,它们是:南京师院附中、南京一中、南京五中、南京第一女子中学、苏州高级中学、淮阴中学、盐城中学、扬州中学、南通中学、镇江中学、常州中学、淞江中学、无锡一中、徐州一中。
1954年:学习苏联教育经验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是新中国教育事业奠基阶段的重大举措,江苏教育界也积极投入到这股全面、系统地学习苏联教育理论、教育制度、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热潮之中。1954年11月,省教育厅建立学习室,指导全省教师学习苏联教育理论。学校管理体制也全盘仿照苏联,对各级学校都采取高度集中的统一管理,均由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对于提高教育质量、加快人才培养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出现了生搬硬套、结合中国国情不够的问题。
1955—1956年:大力扫除文盲 1949年,江苏人口约3500万,其中文盲占80%以上。新中国成立后,扫除文盲成了江苏成人教育的重点。初期各地借鉴解放区的做法,采取“冬学”和 “农村俱乐部”等形式,在城镇、农村逐步开办农民业余学校,开展扫盲工作。1955年2月1日,江苏省扫盲干部大会在南京召开。同年10月,省教育厅和团省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把识字教育列入农业合作化运动,计划在5年内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56年2月1日,省教育厅和团省委又联合召开了有千余人参加的扫盲干部大会,成立了省扫盲协会。会后,省教育厅、团省委组织了由5029人组成的扫盲工作团,分9个大队到各地组织开展扫盲工作。这一年,全省80%的县、市成立了扫盲协会,当年农民文盲的入学人数为733万,56万人脱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