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江苏教育大事记(2001—2010)
2001年: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 2001年,我省启动中小学布局调整工程,以乡镇为单位进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高中布局调整。年初提出要求:减少小学1000所、初中80所、高中30所,扩大中小学办学规模。
2002年:打造基础教育新体制、新布局、新课程 2002年,我省进行农村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的体制调整,进一步强化县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权。我省还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和危房改造步伐,提出年内完成撤并3000所学校的任务。当年5月,省教育厅召开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工作会议,要求确保农村基础教育新体制全面运行。同年,省教育厅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各省辖市至少有一个县进行新课程试验。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 2003年,省教育厅启动以“课桌新、板凳新、讲台新、电灯亮”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三新一亮”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为每个学生配齐符合标准的课桌凳,为每个教室配齐符合标准的照明设备和讲台。
2004年:启动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 2004年,省教育厅启动农村中小学“六有”工程,计划用2年时间,实现我省每一所中小学有整洁的校园,有满足需要的卫生食堂,有冷热饮用水,有水冲式厕所,有安全的宿舍,寄宿生一人有一张床。
2005年:提出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 2005年6月12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努力建设教育强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到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候,江苏教育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普及12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以上,让绝大多数家庭的子女都享有上大学或接受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不因贫失学,让每一个江苏人都有接受多样化、多种途径的继续教育的机会。
2006年: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 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关于《江苏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实施办法(试行)》,规定从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始,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在此基础上,2007年我省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免收学杂费政策。
2007年:进行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 2007年,我省制定了县(市、区)教育现代化评估标准,从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9周岁人口高等教育入学率、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经费投入等16个方面对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0月,省教育厅在南京召开全省县(市、区)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评估工作会议,会后组成评估组,对苏南36个县(市、区)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进行了评估。
2008年: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2008年,江苏全省727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免费课本,此举标志着我省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从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免费义务教育。自2005年起,我省就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即免学杂费、免课本费。在2006年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实行城乡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政策的基础上,进入2008年,江苏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
2009年:创新启动“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 为落实温家宝总理关于“教育家办学”的指示精神,我省启动实施“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从2009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分4批共选拔200名特级教师进行培养,其中教师120名、校长80名。这是我省基础教育领域最高规格的人才工程,培养周期为5年,围绕修炼师德修养和人文精神、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增强教育教学科研素养、提升学校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
201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出台 在2010年8月28日至29日召开的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颁布实施。本次《规划纲要》提出了江苏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到2015年,全省教育发展规模、教育质量、教育投入、教育贡献度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到2020年,全省教育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