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大事记(1957—1965)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教育大事记(1957—1965)

1957年:教育领域的反右派斗争 1957年6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组织力量准备反击右派分子进攻的指示》,省内各高校随即集中力量,全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反右派斗争,许多师生被定为“右派分子”并受到了严厉处分。反右派斗争首先从教育领域发起,直接后果是伤害了一大批教师,使教育事业蒙受了巨大损失。1978年,党中央对错划为“右派分子”的同志全部“摘帽”,彻底平反。

1958年:创办农业中学 1958年3月8日,海安县双楼农业中学和邗江县施桥乡农业中学宣告成立。这种“少花钱能读书,既读书又不耽误劳动”的新型学校一经出现立即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称赞,成为全国各地学习的榜样。在“大跃进”的带动下,全省风起云涌地掀起了大办农业中学等半耕半读学校的热潮。截至当年4月底,全省共开办农业中学及其他职业学校6568所,学生34万人。

1958—1960年:教育革命的尝试 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背景下,从1958年至1960年,江苏各大中小学校开展勤工俭学、大办高校、大办工厂、改革课程、改革教学的教育革命运动。全省高校数由1957年的15所增加到1960年的81所,在校大学生由29138人增加到70295人。1958年9月,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职员工和高小以上学生全部投入到全民大炼钢铁的运动中,教学工作基本停顿。教育革命中各高校还掀起了科学研究的高潮,全国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03机”和全国第一架“机器人”都是这一时期分别由南京大学和南京工学院成功研制的。中小学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学制和教学改革实验,如“劳动”被列入正式课程等。但由于生产劳动、政治运动和社会活动过多,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这次教育革命还因为政治批判过火,挫伤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1961—1963年:教育事业的调整与整顿 1961年至1963年,我省教育工作贯彻了中共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对教育事业进行了大规模调整。缩短战线、压缩规模是当时高等教育事业调整的指导方针之一。据此,全省高校由81所压缩至35所。江苏省委提出了“质量第一”“教学计划是学校的中心任务”的要求,各高校对专业设置进行了大调整。1958年以来专业设置中的混乱现象得以整顿,专业设置过细、变动过大过急、口径过窄、重复过多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与此同时,普教事业也进行了全面调整,至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由354所减为60所,普通中学由1855所减为1776所,农村职业中学的减幅达八成以上,全省小学由44153所调整为37104所,全省各级各类学校(除高校外)共精减教职工53326人,占1960年教职工总数的19%。经过3年调整,我省教育事业重新恢复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

1964年:高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1963年10月,教育部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要求组织高校文科师生参加“四清”(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运动,又叫“社会主义教育运动”。1964年10月,毛泽东在谈话中强调阶级斗争是学校的一门主课,应让学生到农村去搞“四清”,到工厂去搞“五反”。据此,全省高校师生分5批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参加的师生实行“三同”,即与工人、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据统计,全省共有4.7万人参加了这一运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对解决干部作风等方面的问题起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偏差,使“左”的错误进一步发展。

1964—1965年:半工(农)半读学校蓬勃发展 1964年7月17日,刘少奇来江苏视察,并在江苏省地、市委书记会议上阐释了有关“两种教育制度”的问题。他认为,实行半工(农)半读既能减轻国家和家长的负担,又能较好地普及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比较好的一种办学形式。同年9月22日,江苏省委决定成立半工(农)半读领导小组,12月7日,省教育厅成立“工读教育局”,江苏的半工(农)半读教育由此得到更好的发展。至1964年底,全省除650所农职业中学和5.38万名农职业中学在校生之外,其他各种形式的半工半读学校共计400余所,在校生超过2万人,同时全省开办了近3万所耕读小学。1965年,我省还创办了国营东辛农场半工半读农业大学和江苏省劳动大学(句容)。但半工(农)半读学校的改革和试验在文革中被迫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