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大事记(1966—1976)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江苏教育大事记(1966—1976)

1966—1967年:“文化大革命”席卷全省 1966年6月1日,经毛泽东批准,新华社播发北京大学聂元梓等7人攻击学校党委和北京市委的一张大字报。随后,《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6月12日,南京大学召开批斗匡亚明的万人大会,随后江苏高校贴出大字报24万余张,被点名批判的人数超过5700人。全省文化教育部门的领导和知名人士几乎都被公开点名批判。全省各地大中学校的学生纷纷建立红卫兵组织,在“保卫毛主席”“造反有理”的口号下,冲出校园,走向社会,掀起“大串联”“破四旧”的高潮,全省先后有百万人次的红卫兵涌向北京,“文化大革命”席卷全省城乡。

1968年:工宣队进驻学校 1968年8月,江苏省革委会根据中央关于派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简称工宣队)进驻学校,配合解放军领导学校“斗、批、改”的指示精神,陆续向大专院校、中专学校和城镇中学派驻工宣队,领导学校调整或建立革命委员会,清理阶级队伍,进行斗、批、改工作。在农村,则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对制止武斗、稳定局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1969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968年12月,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指示发出以后,很快掀起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高潮。江苏城市初、高中1963、1964、1965年入学的学生,被动员去农村插队落户,参加农业劳动。与此同时,毛泽东还发出了关于干部下放劳动的指示,省教育厅的干部除少数人留守外,先后到农村插队落户,各高校教职工下放农村的现象也十分普遍。

1970年:“七二一”工人大学的兴办 1968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七二一”指示,号召走上海机床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道路。1970年,南京十四所和南京电子管厂先后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学员由车间推荐,脱产学习2年,毕业后仍回到生产实践中去。1975年6月,全省掀起了大办“七二一”工人大学的热潮,到1976年为止,全省兴办“七二一”工人大学2200所,在校生7.5万人。大多数“七二一”大学实际上只是一种厂办职工学校或职工业余学校。

1971—1972年:高校招收工农兵学员 按照毛泽东“七二一”指示的精神,1971年,江苏选择南航等4所高校进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试点。自1966年高校停止招生以来,全省第一次采用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查相结合的办法,从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知识青年、回乡青年及青年干部中选拔学员。当年全省共录取新生1037人,其中工农出身者占75%。1972年2月,高校招生工作全面开展,全省24所高校从全国各地招收工农兵学员9018名。“文革”期间,全省共招收工农兵学员43140人。

1973年:小学、初中“戴帽子” 1973年,江苏提出了“学校办到(贫下中农)家门口”“上小学不出生产队”“上中学不出大队”“上高中不出公社”的口号,于是,小学“戴帽”办初中,初中“戴帽”办高中。

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 1974年2月,《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把批林批孔的斗争进行到底》,“批林批孔”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全省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学校纷纷召开批斗大会,掀起了“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的浪潮,一些干部和教师又一次受到冲击。

1975年:整顿教育工作受挫  1975年,教育部部长周荣鑫在周恩来、邓小平的支持下,积极着手整顿教育工作,他提出教育要与经济相适应,要重新恢复被严重破坏了的教育系统的各项工作,这在江苏教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但同年11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发动后,整顿教育工作被迫中断。

1976年:“南京事件”爆发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次日,全省各界群众自发举行各种形式的悼念活动。同年3月,针对部分报刊发表攻击周恩来和邓小平的言论,南京大学和南京邮电学院的学生在南京市主要街道张贴“悼念周总理、打倒野心家”“打倒张春桥”等大字标语,此事遭到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镇压。为反对江青反革命集团,4月3日,南京掀起了14万人参加的游行示威活动,此为“南京事件”。北京天安门“四五”运动被镇压后,南京高校参与张贴标语的学生遭到迫害,有的被捕入狱。1978年11月,省委宣布“南京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遭受迫害的157名学生全部平反,恢复名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