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方有“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活”方有“味”

■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兰良娟

思政课时常被学生贴上“枯燥无味”的标签,原因是教师讲起来无趣,学生听起来无味。然而,思政课承担着涵养学生人格、培育学生德行、提升学生道法行为的重任,它始于教师的“说理”,终于学生的“受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喜爱上思政课呢?只要添加“活”字这一味佐料,思政课的“味”也就香浓了。

首先,在课堂上“活力四射”的教师最能博得学生的眼球。学生对老师有一种固有的向师性,思想政治课堂并非简单的理之传递,而是教师人格魅力的深层次延续。“活力四射”的教师最有“魅力”,作品有魅力,就会吸引人欣赏;人有魅力,就会吸引人交往;教师有魅力,就会吸引学生亲近。教师饱满的情绪、生动的语调、洒脱的姿态、灵动的眼神、深刻的头脑、渊博的学识、诙谐的表达,真挚的情感等,可以让学生消除情绪上的抵触,这样的教师注定是学生喜欢的“高颜值”。例如,讲“我国的科技进步”时,用“举头寻月球探测器,低头玩华为5G手机;驾车用北斗导航,旅游到港珠澳大桥”的桥段,学生是不是更喜欢听“段子手”老师的课呢?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了老师,也就为学生喜欢思政课“栽好了梧桐树”。

其次,课堂上“灵活多变”的知识呈现方式最能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初中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缺乏内在情感体验和深度思维体验的说教式僵化课堂是反感的。看图片、观视频、赏歌曲、听故事、猜谜语、评时事、情境表演、模拟法庭等精彩纷呈的教学手段,将生硬的大道理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在无形中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与热情,这样的授课形式无疑是学生喜欢的“时尚款”。例如,在讲述“节奏与旋律中的集体主义”时,可让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明快的画面,铿锵的节奏,气势磅礴的旋律,加深了学生对集体主义的感悟,使学生在雄浑壮阔的音乐意境中领略集体主义的力量。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柔化了意境,也就为学生喜欢思政课“筑好了漂亮巢”。

最后,课堂上“鲜活弥新”的内容素材最能深入学生的内心。思政课理论的根在社会、在生活,陈旧的案例、不切学生实际的材料,使学生感到道理与实际的遥远,从而产生不信任感及厌倦感。新闻热点、社会曝光、国际动态、生活百事、网络趣闻等都可以是思政课教学的鲜活素材,将它们之中与学生有密切关联的资源引入课堂,使学生漫步于真实的生活情境中,边走边思量,边欣赏边感悟,使闻道如同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慢慢渗透至学生灵魂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