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马背上的『最后一课』
悠悠转转六年时光 四千余小时流动课堂
■本报通讯员 张运 记者 缪志聪
这是一匹马、一群人和一座山的故事。
贵州省镇宁县八河村位于云贵高原的崇山叠岭间,这里散落分布着一些布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村寨。就在几年前,不少寨子还几乎与世隔绝,交通闭塞、信息滞后、物资匮乏,马匹是他们通往山外的主要运载工具。
今年8月,扬州大学“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再次来到山区开展教学。这一次,志愿者们发现,蜿蜒的水泥路从山脚延伸到葱莽深处,即使最偏远的绝壁山道也已天堑变通途。队长李若牵着那匹枣红马,既激动又感慨。他知道,随着当地交通的改善,这将是这个“老伙计”最后一次驮着教具进山,“马背上的第二课堂”很快就将走进历史。
期望: 大山不能阻断梦想的翅膀
2014年4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扬州大学支教团队走进镇宁县山区。他们发现,不少山区村小教育资源极度匮乏,有些学校甚至只有1~2名教师,两三个年级共用一间教室,大部分班级只开设语文和数学两门课,素质拓展类教学几乎完全空白。
“大山阻隔了孩子们的视野,但不能阻断他们的梦想”。为了打通山寨与外界交流的“最后一公里”,让孩子们更多地了解外面的世界,志愿者们绞尽脑汁。
为了补嵌当地教育的短板,2014年6月,扬州大学的志愿者们以马背为载体,建立起流动的“第二课堂”,他们利用节假日,面向最偏远的山区村小,开展科技、文艺、心理健康等素质拓展教学。通过这种朴素但有效的方式,和山里教师一起,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瞭望山外的窗口。
山路弯弯,马蹄声碎。从此,这批年轻的志愿者们,用肩扛、用马拉,硬是将一批批物资送进大山。一有时间,志愿者们便会牵着马匹,深一脚,浅一脚,在山与山之间流转,为孩子们带去“第二课堂”。
这一走,便是整整6年。
坚守:
马背上建起“第二课堂”
指南针、风向仪、静电发生器……随着马队的到达,一件件新奇的教具搬进了山寨村小。电脑、投影仪、多媒体……新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课堂的魅力。从音乐体育到天文地理,再到生活常识……新鲜的课程内容,让孩子们感知知识的力量。
6个小时的荒山野路,马背上驮着教学器材进山,晚上睡在教室打地铺……对于这批以“90后”为主体的志愿者们来说,这样的支教之旅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经历一次。“马背上的第二课堂”组建以来,支教队员们奔波于山里山外。道路崎岖,他们跋山涉水,一路汗水,一路高歌,有好几次,几乎贴着山崖边缘往上走,脚下就是万丈深渊。
“每次看到窗外挤满了孩子,看到他们求知的眼神,感觉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在志愿者们看来,哪怕带着孩子们往山外的世界瞥上一眼,也算是一种成功。6年来,虽然志愿者们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前辈离开,后辈继承。进山为孩子们开课的承诺非但从未间断,公益的雪球还越滚越大。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补嵌外,我们更注重完善当地的教育体系。”项目指导教师刘斯文已经连续6年带队走进山区,他介绍说,针对留守衍生的问题,志愿者们与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合作,开发了“创艺家”心理课程,通过手工创作实施艺术治疗。针对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传承保护问题,团队与当地教育部门组建了“笙歌跳月”舞蹈团等文艺社团,开展基础性非遗文化教学。
2014年至今,“马背上的第二课堂”累计开展素质拓展教学4000余课时,并为当地6所少数民族村小筹集了140余万元公益物资,援建了教学楼、运动场、图书室等一大批教学基础设施,为山区输送了300余名志愿者,其中40余名长期驻守支教一线。
嬗变:
“最后一课”的“喜”与“盼”
5月的一天,一阵清脆的鞭炮声打破了木厂小学的宁静,这里是位于黔南山区最深处的一所苗寨村小。如今,寨子里第一座教学楼拔地而起,淳朴的苗胞们载歌载舞,以最隆重的方式庆祝这座教学楼落成。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向纵深推进,山区的群众越发清晰地感受到当地翻天覆地的变化,就连这偏远的寨子也通上了水泥路。9月,最偏远的木厂小学,也迎来了3名新教师,学校已经可以自行开设所有课程。
8月,志愿者们依旧选择用马背来承载“最后一课”。在“最后一课”上,志愿者们开设的主题是“梦想与希望”。支教教师们以“手绘梦想”的形式,引导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并将6年来记载的当地图片影像制作成小电影,向孩子们生动展示了山乡巨变,激励他们学习、奋斗。
“教育脱贫是一个长期过程,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刘斯文亲眼见证了当地崛起。他说,“马背上的第二课堂”或将彻底走进历史,但6年来志愿者们在山区播下的希望种子一定会生根萌芽,并融入当地发展热潮中,茁壮成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过去是走进去,现在更要引出来!”刘斯文介绍说,从2018年开始,扬州大学与当地教育部门合作,陆续资助山区教师到江苏等教育发达省份“充电赋能”,并结合当地的“扶贫攻坚”夜校,系统地传授最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真正推动山区教育革新的主力军本就应是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在刘斯文看来,外来公益力量只是当地教育生态的补充。从教学生到教老师的转变,为的是激发当地发展潜力,使之形成能够自循环的成长生态。
用马匹托运教学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