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远航, 回应世界教育声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思想远航, 回应世界教育声音

“童心”传承, 点亮未来教育星空

教育,是薪火相传的事业。在情境教育探索的过程中,李吉林始终关注青年教师成长。1990年,李吉林提出“建设跨世纪优秀教师群体”的构想,在通师二附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以学校为基地的青年教师培训中心,她任导师,与年轻人一起备课、听课、评课,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从儿童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课堂,引领他们了解情境教育的方法、领悟情境教育的思想、参与情境教育的实验。

情境数学探索初期,年轻的数学教师们主动把语文情境教学的方法、手段,搬到数学教学中。她一方面肯定教师们大胆的尝试和创新,另一方面又提醒大家千万不能牵强附会。“如果仅仅是把语文情境教学中那些创设情境的手段照搬过来,未必能很好地体现数学学科的特点。科学的东西还是要实事求是,生搬硬套不是好办法”。

日常工作中每每想到一个好点子,读到一篇好文章,接触到新的信息、理论,李吉林总是迫不及待地与青年教师分享。在她的带领和精心培养下,青年教师们迅速成长,教学技艺明显提高,一批骨干教师成熟起来。在情境课程开发的热潮中,他们充分发挥各自的才智,积极创造,运用各种手段,创设出美感丰富、趣味盎然的情境。

在通师二附的63年里,李吉林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徒弟,其中施建平、唐颖颖等先后成为江苏省特级教师。

1980年,师范毕业的施建平原本无心从教,一分配到学校就在附近的高考补习班“挂了号”,准备考上大学后立马走人。1981年,校领导派他到李吉林所带班级跟班学习,他搬把椅子坐到教室最后一排,把李吉林的语文课一堂堂听下来,一听就是两年,四五百节课,如痴如醉。慢慢地,他不仅不说要走,还拜李吉林为师,加入李吉林的情境教育研究团队,潜心研究小学语文教学。32岁那年,他成了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

“李吉林老师不仅提高了年轻教师的业务能力,还以孜孜不倦的职业精神感染和带动着所有的人。”施建平至今记得自己的第一堂公开课,“那是《将相和》,20世纪80年代初,还没有电脑,光备课就备了六七遍,每一遍李老师都做了详尽的修改。她白天很忙,有一次晚上专门到家里来帮我改,一边改一边不断地抹风油精,走的时候已经很晚了……”李吉林的每一个徒弟,在谈及老师的爱护与指导时,都会滔滔不绝。

李吉林与唐颖颖的师徒之缘,可追溯至上世纪70年代。1978年,李吉林开始教改试验时,唐颖颖就是她第一轮情境教学实验班里的学生。因为想做李老师那样的老师,唐颖颖考进南通师范,后来又成为李吉林的同事和徒弟。唐颖颖是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最早的学员之一。如今,她已多次在全国和省级教学竞赛中获奖,先后去香港、北京等地执教大型示范课,成了情境教育的后起之秀。

唐颖颖回忆说,1995年国庆节前夕,为了帮助自己参加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课比赛,“胃出血在家休息的李老师,躺在床上一遍又一遍地琢磨教材,拖着疲惫的身体到校听试教、修改教案。李老师时刻关注我们的教学,也引导着我们的研究”。

为了青年教师成长成材,李吉林面对面地教,手把手地带,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费尽心血,无怨无悔。她根据青年教师的性格为他们量身订制发展规划,为青年教师上了上千堂示范课,毫无保留地传授教学经验,不厌其烦地帮助青年教师分析教材、设计教案、制作教具,有时还把青年教师带回家一起备课。她总觉得对年轻教师的传帮带是一种责任,生前常说:“培养一个好教师,可能比培养一个好校长更难。”

后来成为学校副校长的吴云霞一直记得李吉林对她第一次市级公开课的指导:“她微笑地看着我,频频点头鼓励我,课后又给我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事无巨细,考虑周全。”同样已经走上了学校领导岗位的张洪涛说:“更为重要的是她的人格魅力深深感染了我们,尽管那时李老师早已取得骄人成绩,但她还在不知疲倦地学习、研究,不断有新的成果涌现,这怎能不让我们由衷敬佩呢?”

这些年来,李吉林仅在校内就带了13名徒弟,个个都发展得很好,有4人当了校长,3人成长为特级教师,在学校形成了一支积极向上的教育科研优秀团队。

情境教育吸引了很多外地年轻教师上门拜师学艺,很多地方的教育部门和学校纷纷邀请李吉林去讲学,其真诚和热切让李吉林十分感动,她很少拒绝。在济南,会议主办方组织登泰山,她却应邀去给当地教师上课;在郑州,她放弃去洛阳看牡丹,冒着滂沱大雨去信阳农村上示范课……

在全省及全国有数千个班级成为李吉林情境教学的实验点,她常常奔波于实验点之间,深入到偏远穷困的农村,为教师们作讲座、上示范课。她还常常把讲学的机会给予她的弟子,看到教师们身上洋溢出的开发情境课程的热情和取得的丰硕成果,李吉林很欣慰也很快乐。就像她当初为青年教师培训中心的刊物题名为《珠媚林》时所期望的那样,青年教师们终于长成了一片葱郁的林子。

“蕴含东方文化智慧的课程范式”,这是李吉林情境教育英文版专著发行时,南通教育界走向世界的口号,也是在世界教育改革领域发出的中国声音。

2017年11月16日,李吉林的3本情境教育专著英文版正式发行,这是南通基础教育的重量级研究成果第一次以英文版的方式对外发行。

在李吉林心里,教师不仅是实践者更应该是思想者。思想理应传播久远。她不间断地用笔写下思想的轨迹,她将自己实践的感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仅第一轮实验期间就撰写了《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1990年获首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训练语言与发展智力》2本专著。中央电教馆将情境教学拍摄成15集录像通过卫星传播,她又写成专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系列谈》作为配套文字,并获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及江苏省第五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2个一等奖。

2006年,八卷300多万字的《李吉林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2008年她又拿出了一部40万字的力作——《为儿童的学习》。2011年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全国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小学界仅此一名),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2012年12月她的著作《情境教育三部曲》获国家级大奖,该著作引起世界著名学术出版机构斯普林格的关注,并购买了英文版权,2017年10月向全球发行。教育科学出版社社长李东评价:“我国终身从教的一线教师,有系列的学术成果被国际主流出版机构翻译成英文并在全球发行,这在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

几十年来,她几乎放弃了所有的寒暑假,充分利用节假日认真总结,把实践中的收获记录下来,撰写了350多篇论文,出版了28本专著。

天道酬勤, 2014年李吉林“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喜获首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第一名,是全国唯一的个人特等奖,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接见。

更可贵的是,李吉林不断从民族文化中吸取理论滋养,几十年刻苦研读古代文论“意境说”,并将民族文化经典跨界,从中概括出儿童情境学习的核心元素和核心理念。因为立足本土,蕴含东方文化的智慧,情境教育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共鸣和国际学术界的热切关注。

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李吉林教育思想研讨会,引发强烈反响。专家评价:“李吉林是素质教育的一面鲜艳旗帜”“是从一线走出来的教育家”。

2014年初,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联合举办“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李吉林应邀在大会上作主题演讲,在世界教育讲坛上为中国教育争得了足可自豪的话语权。

2008年及2017年,分别举办的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中国式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国际研讨会暨李吉林儿童情境学习专著(英文版)首发式,吸引了中外近百名教育专家参加并发表评述。

历经40余年,“李吉林情境教育体系”瓜熟蒂落,这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界首次由一线教师创构的教育体系,思想、理论、实践三者兼而有之。如今,情境教育学派形成,知名专家合作撰写了长达47万字的《李吉林和情境教育学派研究》。多位著名专家组成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一致给予高度评价:情境教育以其独树一帜的理论和操作体系在许多领域做了许多开创性、独特性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当代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改革的实践,为促进儿童素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途径, 发出了回应世界教育改革的中国声音。

今天,让我们追思李吉林老师。

今天,让我们纪念李吉林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