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一首『乐学』的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唱一首『乐学』的歌

——泰州姜堰区新教育实验行动掠影

■本报通讯员 黄为 高杰

“人心本自乐,自将私欲缚。私欲一萌时,良知还自觉。一觉便消除,人心依旧乐。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乐便然后学,学便然后乐。乐是学,学是乐。于乎,天下之乐何如此学,天下之学何如此乐!”明代思想家、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先生的《乐学歌》以质朴无华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精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也在素有“教育之乡”美誉的泰州姜堰扎下了根。

从传统走来,向现代出发。2002年,流淌着人文血脉、浸润着乐学文化的姜堰与新教育实验一见倾心,开启了朝向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望人文传统, 激活乐学基因

走进姜堰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南校区,“古诗牌”“悦读币”“朗读者”“手指上的阅读”……精彩纷呈的大阅读活动成为了学校的靓丽名片,每年都会吸引几十批次省内外的考察团到校参观。

对于实验小学创造性建设书香校园的做法,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连连称赞。他认为,姜堰作为全国新教育实验的第一个县域实验区,其一系列特色举措,在推动全区教育实力提升的同时,也为新教育实验提供了宝贵经验。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姜堰就以泰县之名雄踞江苏“三泰”教育高地。然而,姜堰教育人内心也在反思:教育把众多学子送入心仪的大学是不是就完成了使命?仅有分数的教育是不是好教育?在深刻的思辨中,姜堰教育人懂得,好的教育应该有着人性的温度,能够通过“交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让每个生命看见敞亮的未来,尤其是在功利主义盛行的社会背景下,更需要找到成绩和成长的理想平衡点。

就在姜堰教育艰难反思、摸索的时候,新教育实验切合中国国情的理想教育探索,引发了姜堰教育人强烈的认知共鸣。姜堰教育人发现,新教育对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追求与姜堰的“乐学”传统高度契合。怀着对“理想教育”的追寻,姜堰教育毅然开始了新教育实验之路。

“新教育实验激活了姜堰教育的文化基因,打通了传统与现代的脉络,也铺设了共赴幸福完整教育的跑道。”姜堰区教育局局长单平宏言语中透露出自信与自豪。正式加入新教育实验,成为全国新教育第一个县域实验区,承办新教育现场会、开放周、年会……在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中,姜堰教育更加坚定了前进的方向。

新乐学路径,

塑造人文精神

阅读在姜堰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群众基础,该区以“书香伴成长”为主题,打出了“大阅读”系列“组合拳”:必读书目、阅读清单,为儿童精神发育提供了“营养菜谱”;阅读书吧、漂流书屋,让阅读随处可见;手指上的阅读、我为童书代言,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从读走向创造;“书香家庭”评比、“我的成长书”发布,唤醒了父母、老师的陪伴意识。该区还持续开展书香校园、阅读小明星、优秀文学社团、校刊社报评选,组织古诗词大赛、课本剧展演等,在电视台开设教育频道、开播读书栏目,搭建多层次展示平台。姜堰教育人以全学段、全学科、全天候的“大阅读”为主线,贯通了新教育的十大行动,让学生生命拔节的过程浸润着浓浓的书香。

书香校园建设,仅仅是姜堰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侧面。在践行新教育的过程中,姜堰走出了一条具有本土特色的新教育之路,对照新教育实验提倡的十大行动,提炼出了个性化的“十个一”目标,即一书一世界、 一人一博客、 一周一行走、 一生一舞台、一课一风格、一人一平板、 一月一主题、一班一风景、一人一课表、 一家一宇宙。这“十个一”既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的区域特色版本,也是发展创新版本。

师生共写随笔和教师的专业写作(反思)是新教育实验的重要行动,也是践行新人文理念的现实路径。2008年,姜堰教育博客应运而生,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教师、家长和学生在此“安营扎寨”,最多时注册用户达到5000人。在这个“精神后花园”中,出现过第二实验幼儿园从一线教师到食堂员工全员开通博客的佳话,出现过师生、母女、父子共同记录成长足迹的温馨画面。一大批师生、家长在其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句子”。这几年,在各级作文、论文比赛中,从不缺少姜堰师生斩金夺银的身影。不少人因为写作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新教育实验让姜堰的师生们不断体验成长的喜悦,不断看见生长的模样。”作为姜堰区首位从农村一线走出来的省特级教师,沈勇从新教育中受益良多,感慨颇深,“与新教育相伴,就是与人文相伴,与美好相伴,与幸福相伴。只要行动,就有收获。”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倡导教师研发卓越课程是新教育的重要行动之一。在新教育实验的引领下,姜堰教育的课程改革风生水起。从2014年开始,该区整体推进课程整合试验,实施“灵动周三”综合实践课程和“多彩周五”社团课程,每周两个半天不上传统的文化课,以行走的方式还学生更多体验广阔世界的机会,用丰富的社团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为让教师大胆地投入到课程整合的行动中去,姜堰还启动了“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创新班”申报工作,400多个国家课程校本化创新班,以种子教师的示范力量,引领课程改革向深水区漫溯,一大批教师在课程整合中逐步建立起学科“话语权”,走上了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享乐学家园,

丰富校园风景

“蜜蜂班”“彩虹班”“向日葵班”……在姜堰区行知实验小学,一个个充满朝气的个性化班名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这是姜堰“缔造完美教室”的一个缩影:所有的教室不再是格式化的数字符号,具象化的命名赋予其一种精神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在共同设计班名班徽、班级愿景、师生公约以及此后的朝夕相处、携手前行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更加和谐、更加温馨,班级已然成了孩子们成长的理想家园。

在为学生缔造完美教室的同时,姜堰还将“完美”的触角向办公室、课堂、课程等领域延伸,制定了完美教室、完美办公室、完美教师和完美课堂等建设标准,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完美教育”系列文化。出台“小学教育重点聚焦的20个细节”“100个好习惯”,并通过向学生推荐100幅名画、100首名曲、100个体育游戏等,全方位丰盈校园生活。试水绿色评价制度改革,打出“快乐游考”“变脸文考”“自主免考”组合拳,让评价更具人性的温度。为破解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后辅导难等社会难题,姜堰率先推出“弹性上下学”服务套餐、“弹性作业”私人定制和“弹性课堂”创新实践,初步实现了教育的“精准扶贫”。“弹性作业等服务让孩子的学习有了更多的选择性,现在孩子睡眠更充足,学习也更有劲头了。”该区实验初中一位姓刘的家长一席话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

在姜堰的学校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教室桌椅不再是以往“秧田”式的排列,而是采取马蹄型或小组围坐的方式。该区教师发展中心教科部负责人杨爱军介绍,这种排列方式大多是由师生们共同商议决定的,其目的是想通过空间的改变增强孩子们协同学习的伙伴关系,培育学习共同体,形成交响的课堂。

为了激发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自觉,推动课堂从“教”向“学”转变,姜堰启动了以合作探究为表征的学习共同体课堂革命,演绎学教翻转的课堂风景。从全员共读《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开始,姜堰教育人在理想课堂三重境界、六个维度的框架内思考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让儿童真正站在课堂的中央;培植领航学校、种子教师,设立研究分院,搅动课堂革命的一池春水;建成36个梦想中心、60多个平板实验班,布点未来教室;尝试选班走课,探索私人定制,组织“去远方”, 最大限度让每个生命遇见更好的自己……和着新教育的旋律,融入新教育的乐章,一首“乐学”之歌正在姜堰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