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小学如何有效开展德育工作
■响水县第一小学 杜庭良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实施。
锤炼教师队伍,提高道德素养。 教师作为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以德治教,以德育人。为此,学校要完善规章制度,结合本校实际,把教师的教学实绩、教学常规、工作纪律等纳入《教师工作考评细则》之中,通过制度规范教师的言行;要加强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工作,组织全体教师学习教育法规,增强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严格班级管理,增强德育实效。 班级是学校德育工作组织实施的基本单位,班集体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但良好的集体氛围不是自发形成的,校长、班主任、辅导员要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以班级建设为抓手,强化日常行为习惯的训练,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各年级可以结合学生所在年级段的特点,围绕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开展系列活动,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学校可以积极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激励的三自机制,并形成以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评价制度。同时加强班级管理,经常性地进行班容班貌检查,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抓细、抓严、抓实,努力达到日常行为规范要求。此外,学校还可以建立绿色文明班级评价体系,通过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热爱班集体、为班集体争光的良好班风。
抓好行为规范,实施常规育人。 学校常规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既要让常规“常”起来,又要让常规“规”到位,确保学校工作良性发展。
一是抓规范养成教育,可以制订《班级日常管理考评细则》,重点从养成教育、学习习惯、社会公德和文明礼貌等方面进行教育。学校可以组建红领巾监督岗,配合值周领导、值周教师、值班教师,对学生的一日常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每天下午放学时,值周教师对学生一日常规落实情况进行总结反馈,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养成良好习惯。
二是抓纪律安全教育,把安全教育、法制教育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早读课、班队活动课等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规范学生的课间活动。学校还可以开展警校共建活动,由消防中队、交警中队的教官定期为学生们上安全知识课,讲解安全自护、安全逃生等知识,传授交通指挥手势,组织安全疏散演练,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自护能力。
创设德育环境,营造育人氛围。 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每一学科都有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资源,只要加以合理利用,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就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应强化学科渗透,把德育工作渗透进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堂教学来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德育工作除了课堂这个主渠道,还可以创设良好的德育环境。例如,校园内可以设立宣传橱窗,橱窗里的内容要主题鲜明,及时更新;教学楼的墙壁上可以悬挂名人名言、展示学生作品;每个楼道拐角处可以张贴“温馨提示”;校道旁、花园内可以竖起警句格言标牌,用儿童化的语言提醒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了在活动中渗透德育,学校可以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活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礼、知礼、行礼。为了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学校可以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如绘画、书法、轮滑、武术、舞蹈、音乐、手工制作、科学实验等,在其中渗透德育。学校还可以利用一些重大节日的纪念活动,抓住教育契机,开展教育活动。例如在学雷锋纪念日,学校可以广泛开展学雷锋活动,营造弘扬雷锋精神的浓厚氛围,促进和带动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清明节时,学校可以开展全校师生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国庆前后,学校可以通过“看一看、访一访、谈一谈、写一写”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密切家校关系,形成德育合力。 社会环境是教育的载体,具有客观的教育力量。学校可以通过组织社区教育、办好家长学校等途径,形成关心、爱护和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风尚。家庭教育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养成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学校应重视开展家长学校活动,以活动为纽带,形成德育合力。学校可以建立教师家访制、家校定期对话制、教师与家长共评制、优秀家长及学习型家庭评选制等一系列制度。同时,学校可以通过家长开放周、家长接待日等活动,组织家长参观校容校貌、随堂听课、评教风学风、议学校管理、谈家教体会。学校还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代表座谈会、建立家庭教育联系卡等家校双边活动,拉近家校距离,密切家校关系。为进一步推进家校共育工作,学校可以在德育处的组织下建立既有教师,又有家长,还有一部分学生共同参与的QQ讨论群,以帮助大家加强沟通。与此同时,各班可以在学校的安排下召开家长会,把学校的管理理念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主动地反馈给家长,取得家长的信任与配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要多措并举,不断探索,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德育工作,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