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危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面对危机,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本报记者 吕玉婷

4月26日,谈文娟回到家时早已过了半夜。从晚上9点多接到心理咨询师来电开始,她心头的弦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这是一个需要紧急解密的大学生心理危机个案,联系辅导员、安排适合的人送学生去急诊、找家长面谈……身为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副教授,她的头绪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凝聚起一切可以凝聚起来的力量,找到最安全的方式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危机。

作为江苏省首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示范中心,南京大学心理中心每年的咨询接待量高达四五千人次。这一数字背后,是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扎实有效,以及学生对心理咨询服务的接纳与信赖。

面对需要心理咨询的大学生,南京大学心理中心首先会对其进行一次预约面谈及危机评估,并根据危机的紧急程度安排咨询服务。其中,对于被认定为需要危机干预的,该中心都会详细备案,并定期梳理,持续跟进,一直跟到学生毕业。不只是学校心理中心备案,各院系均严格备案制度,定期上报中心汇总。

“备案和干预是分开的。并不是说谁备案,就由谁负责到底。我们会根据学生的危机状况,找最有经验的人辅助咨询师和辅导员去合作评估,相互补充,这样,评估的有效性就加强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分流跟进。”谈文娟告诉记者,在危机备案表中,不仅有学生和心理咨询师、备案者的身份信息,还详尽地记录着学生的危机状况、跟进动态,包括是否需要解密、是否已与本人讨论了解密方式、有效的解密途径是什么等。这样科学、规范的备案制度是从2017年开始建立的,备案表中的名目一改再改,中心对备案的要求也一变再变,在2018年下半年终于稳定下来。“过去,我们也要求备案,但接受心理咨询和危机干预的学生的信息全部在心理咨询师个人的本子上,无论是应对或是跟进,只有一个人‘扛着’”,而如今,从学院到中心,都有了清晰明了的“账本”,及时互通,协同合作,但绝对保密。

记者了解到,心理危机出现后,很多时候,并不是由心理咨询师直接接触学生,进行干预,而是由与学生最为亲近的辅导员来采取具体行动,但学校心理中心全程给予专业指导。

“看似是一个辅导员去面对学生,但背后是一个团队在协作,学生不是一个人面对危机,我们也不是一个人面对危机。”谈文娟说,南大在进行心理干预时有着齐全的队伍配备和明确的角色分工:心理咨询师负责跟进个案,个案干预者总体协调如何干预,院系联络员负责与辅导员沟通指导……必要时,南大心理中心会及时借助校医院和保卫处的力量,甚至连“医生”的角色都要扮演——指导学生如何就医、如何用药等等。

除了学生主动寻求心理援助和院系发现的危机个案以外,南大心理中心还下大气力在与学生每天有着直接接触的人身上做文章,加固大学生心理健康防御网络——对专业教师、保安、物管等人群进行心理健康师式的推广培训。

“这样的培训对我们来说非常、非常必要!”说这话时,南大后勤集团仙林学生公寓物管处经理罗俊特意加强了语气。他告诉记者,尽管物管人员,尤其是楼栋负责人员每天与学生接触频繁,可往往看到的还是表象,无法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常常在某些危机事件发生之后才会知道原委,但为时已晚,“从2012年起,心理中心每年都会给我们上课,不只是知识讲解,更多的是心理行为分析和案例分析,非常易懂”。

几年下来,每栋学生宿舍楼的宿管阿姨不仅懂得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危机、如何寻求专业援助等,还会有意识地制作板报向学生们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并组织一些暖心活动,引导部分相对孤僻的学生融入集体,如春节包饺子、端午裹粽子、中秋做月饼等,如今,不少宿管阿姨已经成了学生们的知心朋友。

从南大心理中心备案的危机个案数来看,2018年比2017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数据的上升,并不代表学校产生心理危机的人数在变多,而是因为我们的工作更规范、更到位了,师生更满意,也更信任我们了。”谈文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