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如何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探讨如何打通校企合作“最后一公里”

“苏派职教大讲堂”徐州开讲

本报讯(通讯员 郑昕郁)日前,“苏派职教大讲堂”在徐州开讲。该活动承续“苏派职教高层论坛”,旨在推出江苏职教领域一批名校长、名教师,引领江苏职教改革发展。活动由《江苏教育》《江苏教育研究》《职教通讯》联合主办,今年的主题是“深化校企合作,提升育人品质”,省教育厅副厅长曹玉梅出席活动。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热点和难点问题,2019年5月1日,《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省级层面首个关于校企合作的地方性教育法规。当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依然存在规范性不高、层次性不深、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苏派职教大讲堂”基于新时代背景和江苏职教发展现状,为探讨如何深化校企合作、提高育人质量、推动江苏职教又好又快发展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曹玉梅指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江苏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具有时代性、系统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它明确了校企合作工作机制和政府部门在促进校企合作方面的职责、义务等,要把这个条例的具体内容切实贯穿到工作中去,让其真正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和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效抓手。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杨建新指出,应打造产教命运共同体,推动人才培养和服务能力高质量发展。结合本校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他认为,实现教育界和产业界同频共振应从四个方面着手:牢牢把握职业教育的类型特色——推动一个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行业企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建立一个机制(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职业教育治理体系——打造一个共同体;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精准发力三大领域(助推“实体经济”发展,助益“精准扶贫”落实,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乃国指出,只有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中共同关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育人品质才能真正实现提升。他就职业学校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如何深化校企合作进行了深刻分析。他认为,职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适合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坚持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苏州建设交通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党委书记、校长郝云亮强调,校企合作要回归到课程育人的逻辑起点。课程建设是校企合作的最基础性工作,企业需要是课程建设的最原始动力,岗位专家是确定行动任务的最关键力量。校企一体化课程体系的特征包括:一是以完成具体工作项目为参照,二是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结构编排,三是以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能力生成基础。他认为,缺少了课程的支撑,校企合作很难真正开展,课程开发是校企合作的“最后一公里”。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丹中指出,育人模式的“双元(学校+企业)”、培养目标的“双技(技术+技能)”、师资队伍的“双师(教学+实践)”、学习经历的“双证(学历+技能等级)”、办学功能的“双责(学历教育+职业培训)”等,构成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其中,“双元”育人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最本质特征之一,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

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秦益霖结合时代背景,介绍了学校产教融合工作,并指出学校在推进产教融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国家、省、市有政策,但落实不够。由学校全额出资兴办的企业优惠政策如何落地、教师参与产教融合型企业活动的实际效果如何反馈、与产教融合相关的课程研发如何进行等,都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生导师李兴洲教授在点评中指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产教如何融合,通过学校资金来解决难题、用企业的标准来培养人才非常有效。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去培养人是需要重新追问的重要话题,他很认同校企合作需要回归到课程育人。命运共同体是探讨校企合作的重要内容,互利才能共赢,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服务质量和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