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型课程: 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物型课程: 重构儿童学习的意义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王笑梅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建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

未来,很多岗位有可能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但创新、创意和审美能力,是无法取代的。因此,未来教师的工作内容必须聚焦于更富有情感性、创造性和艺术性,更具互动性的“人”的教育活动,给予学生真实的、有意义的学习体验。与“人”相对应的是“物”,要发生真正有意义的“人”的教育活动,“物”是支撑。物型课程,恰是一种基于情境、指向未来、综合整体、关乎审美和道德的有意义的学习。

物型课程“不是为人们提供一件有使用价值的器具,也不是用命题陈述的形式向人们提出有关世界的真理,而是向人们打开(呈现)一个完整的世界”,这就是叶朗教授所说的“美在意象”。物型课程教会我们看世界,教会我们看存在,教会我们“观道”,这才是学习应达到的境界。

于是,我们在实小的园子里种上能够在南通地区生长的近100种植物,并着力打造香樟林、海棠园、菊圃、水生植物园等近20个主题园,还特别在园子一角开辟出一块中草药园……将校园建成“有意义感”“有生命”的物型情境,用适合儿童的方式,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培养其审美情趣,并推动审美生成,增容审美现量,让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花一树,在实小校园里成像、成型、成景。晨间漫步或是课间休憩时,孩子们置身林间,可以认识、观赏、熟悉多种植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园子成为一本立体的自然读本。

我以为,物型课程映照下的儿童学习,有3重境界。

物是物,赏物观型,有形有景。通过多样态的物型布排,打造童样学习空间,方便学生自由提取与主题重组。这样的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关联的、全语言的,既有形色之景,也有声景,对儿童具有强烈的召唤性、深刻的启迪性。我们从文学、艺术、历史、建筑美学、植物学、数学、统计学、生态学等多个角度,在实小的园子里寻找可供学生研究的小课题,如创设观察体验课程,让学生观察植物、昆虫、鸟类、地质等;开展主题文化研究,让学生挖掘“岁寒三友”的文化意象、“桃李园”的学校特质等;进行科学小实验,让孩子通过探索葫芦池的水位与假山瀑布的内在联系,研究水的净化、水的污染与水的循环……形成立体、丰富的格物致知课程群。

物是我,移情作物,物我合一。我们探寻童化学习路径,创造天人合一、物我会通、格物缘情的审美境界,倡导实景学习、依物探究的新方式,不断丰富儿童与世界的联系,形成理解生活、创美未来的整全世界。依托物型课程的优势,我们推动“园林PDC”项目学习、实境诗化学习、自然呼应型学习等3种关联成长的学习方式。以自然呼应型学习为例,我们借鉴瑞吉欧的方案教学模式,顺应时序与自然的变化,实时性地开展相应的学习项目:元宵节,在蕊春园举办灯会;春日,融入声景,聆听鸟语,破译大自然的语言;金秋时节,举办“人淡如菊”朗读者活动等。

物非物,随型而生,顺道而行。物型课程,对于儿童的学习而言,终极意义在于通过博大、宏伟、壮美的物境来熏陶儿童的心灵,通过审美化的比德之法来引导儿童“物物而不物于物”,即不仅要物我交融,更要学会超脱于物,获得自己内心深处最为真挚的感悟。小园林求大境界,我们“用劳动阅读儿童”,建构“学习即耕读”的新意义,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体味新的成长内涵;“用嬉乐解放儿童”,建构“游戏即学习”的新意义,让学生在自然中游戏,在自然中探究,发展自然智能,激荡游戏精神,培养创造力;“用审美发展儿童”,建构“欣赏即学习”的新意义,鼓励学生在物型空间中学会欣赏与表达,学会设计与生成;“用实景启迪儿童”,建构“关联即学习”的新意义,让学生尝试运用比德妙悟的方式建构自然的人文意义——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且美。

在童心的世界里,丰富的美学语言可以被任意拆分再组合;所有的东西都会被忘记原来的形貌,经过重新分割,形成新的形状;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相融,再分解,呈现新的美丽。物型课程与儿童的天性相吻合,与童年幻想美学相适切。真正适用于儿童的美学,是感性美学;真正的审美,是生活审美。物型课程追求儿童生命的美化与超越——获得高度的审美自由与全人发展,让校园真正成为美学修成的学园,成为培育儿童完美人性的重要中介。

物型课程的构建,融入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知行合一的实践理性、情景合一的美学命题,并传递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审美观、价值观。物型课程,以传统的器物精神,贯通民族的血脉,呈现经典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的基因,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铸就中国灵魂,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中国信仰、中国精神。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名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自2015年起,承担了江苏省首批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第一课程:儿童美育校本课程的实践建构研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该校将儿童美育校本课程与物型课程协同起来,从全人发展与未来教育的视角出发,重点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学习意义三大领域来研究物型课程,形成了“儿童草木课程”“园林PCD”“学习意义的物型化重构”“声景语言”等校本化项目与研究成果,在全省产生了较好的反响。在校长王笑梅眼中,儿童美育课程遇到物型课程,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化学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