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作文的基石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真实:作文的基石

■南京一中明发滨江分校 俞永军

最近,一篇学生作文《母亲的伤口》始终盘桓于我的脑海,并引发我深深的思考:到底怎样才能写出一篇真实感人的好文章?

这个问题源于小作者在文中讲到的一件小事:不知何时,母亲的食指上出现了一道约莫一厘米长的伤口,但她还是替“我”剥好了一碗河虾。小作者猜测母亲在剥的时候,手上一定渗着殷殷鲜血,一定痛苦呻吟,一定忍住疼痛、强打精神,一只一只地剥。顿时,他感觉自己的心也在隐隐作痛,于是决定把虾仁用保鲜膜包好,放入冰箱,以便第二天早上回馈母亲。

我问他知不知道一厘米有多长,然后伸出右手,用拇指和食指比画了一下。他睁大眼睛,盯住我的右手,满脸诧异。的确,一厘米很短,如果只是浅浅地划了一道伤口,一个成年人也不会疼到哪里去。再说,有了伤口,母亲为何不用创可贴?有了创可贴,还会渗出殷殷鲜血吗?还会疼痛不已吗?他用左手捂住眼睛,耷拉着脑袋,面红耳赤。我又问他是不是亲眼见到母亲用受伤的手指剥河虾;母亲是不是翘起食指,用拇指和中指完成这件简单的事情……再三盘问下,他终于道出了实情:没有看见,是想象出来的。这类作文可以想象,但所有想象都应该建立在合理的前提下。换句话说,就是要掌握细节的真实、艺术的真实,而且这个细节、这个艺术所折射出的故事必须与你的生活紧密关联。倘使这个故事与你的生活没有丝毫关联,怎会触动你的情思?你又怎会产生写作的冲动?你写它又有什么价值?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母亲的眼神》,讲母亲吃饭时总盯住我,不管我的筷子伸向哪里,要夹什么菜,她总是投来关注的目光。有一次,我心情沮丧,坐在餐桌边唉声叹气,不管什么菜,都没胃口。没吃两口,我就搁下碗筷。母亲亦赶紧放下手中的碗,刚刚还飘忽不定的眼神顿时汇聚成一束灼人的光芒,死死盯住我。我懊恼地嚷嚷了一句:“你吃你的,看什么看!”母亲赶紧移走视线,慌乱地端起饭碗,埋头就扒,菜也不吃。此后,母亲极少盯住我,尽管有时还细细打量,但只是躲在某个角落。现在,母亲不在南京,我也终于读懂了她的眼神:那是渴望我健康的眼神,是饱含浓浓爱意的眼神,是希望我工作顺利、事事如意的眼神。

如果把写作文比作造房子,真实就是它的基石。倘使基石不够牢固,即便造的房子再美丽、再精致,也会在不久的将来轰然坍塌。怎样才能写出真实呢?无疑就是关注生活、关注细节。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写道:“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也自然能说某种的话。譬如孩子,他熟识了人的眨眼,这回又看见星的妙美的闪耀,便高兴地喊道:‘星在向我眨眼了!’他运用他的观察力、想象力,使生活向着充实的路,这时候自然要倾吐这么一句话,而倾吐出来的又恰好表达了他的想象与欢喜。”

不管是欢喜,还是烦恼,都必须紧紧扣住自我经历或体察的生活。大文豪歌德在25岁时写过一部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一个年轻人,来到某个大城市漂泊,没有目标,四处游荡。历经种种挫折之后,他对生活感到迷惘,觉得未来没有希望,最终选择以一把手枪结束自己的生命,逃离人世。小说刚一出版,就引起巨大争议,批评家们纷纷认为:主人公维特的形象太糟糕了,既没有值得学习的优点,也无法给读者提供任何启示。然而恰恰相反,这部小说获得了读者的热捧,因为它道出了当时许多年轻人内心的痛苦。歌德也一夜成名,成为炙手可热的作家。慢慢地,读者发觉这就是歌德的真实经历,因此,与其说这是歌德在进行文学创作,不如说他是在倾诉心中的痛楚。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作文就是做人,做老老实实的人,写实实在在的文。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发现自然、发现自我、发现社会,展示青春花季的心声;要像人的呼吸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而非闭门造车,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