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农家走出“三博士”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普通农家走出“三博士”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马广伟

在新沂市城南60里处的时集镇洪村,有一个培养了3名博士研究生的农村家庭:女儿刘燕——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大儿子刘相——江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小儿子刘杉——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

走进这户人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桌子的学位证书和获奖证书。孩子们的母亲董振荣告诉记者,刘燕曾多次获得奖学金;刘相每年都被评为校三好学生、校优秀研究生,还曾被公派到英国伯明翰大学深造;刘杉本科阶段几乎囊括了院系所有奖项,用导师的话说“只要院里有奖项,就一定有刘杉的”。

这个苏北农村的普通家庭,是怎样培养出如此优秀的孩子的?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董振荣说。3个孩子能吃苦,源于家里的困难经历和董振荣的教育。20年前,孩子们的爷爷生了重病,需要注射人造蛋白,前后7年,昂贵的药价把他们拖进了贫困的谷底。刘燕读高中时,冬天只能穿董振荣结婚时的大衣,3个孩子每周住校只有人均15—20元的生活费。

在董振荣的记忆中,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里地多,平时大人在田里干活,孩子们也都在地里陪着干。农忙时,为了打麦子,连续几天几夜在麦场上忙,困了,一家人就在场边睡一会儿。

“这些经历让他们从小就认识到生活的艰难,也培养了他们吃苦耐劳的品质。”董振荣说,这些年,3个孩子大学阶段的学费基本都依靠助学贷款,孩子们能有今天,要感谢政府。

在董振荣看来,教育孩子要让他们时刻有目标、有理想。“小学阶段,成绩不一定要特别突出,但要有好的学习习惯,要学会和同学、老师友好相处。虽然3个孩子都没上过辅导班,但成绩一直不差。”

良好的家风,不仅让3个孩子学有所成,也让他们懂得了感恩,经常用自己的奖学金孝敬父母。“现在懂得孝敬父母,将来才能报效国家。”董振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