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门卫老吴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苏州石湖实验小学 徐浩
老吴个子不高,腆着个大肚子,常穿着一件打着补丁的灰色毛衣,见人一脸笑。鼻梁上架着一个黑框的眼镜,镜片不知道是老花的,还是近视的,厚度看上去有1000多度。老吴是学校的历史老师,快到退休的年纪,学校考虑到他身体不好,就让他做了校园北门的保安。
他的老家在我外祖父家旁边,我上高中的时候,他正好在那所学校当门卫。那时,我租住在教职工宿舍里,和老吴离得近,一来二去,便熟悉了起来。
老吴自幼没了父亲,跟着母亲一起生活,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住在漏雨的3间瓦屋里。他从小顽劣,爬树、掏鸟窝,趁大人不留神溜到河口摸河蚌。可一提到学习,“唉!”街坊邻居都说,“这娃不争气,生在这家庭,还不好好学习……”“他妈哪里会教孩子?”这些话把老吴母亲气得直冒火,一把拽着孩子到插秧的田地里干活。
顶着大太阳的夏天,老吴的双脚泡在秧塘里,脚踝上被蚂蟥叮满了,还没等插完几棵秧苗子,眼里就冒起了金星,嘴唇晒得一层一层地脱皮。老吴自此换了个人似的,发奋学习。高中住校时,宿舍熄灯,他就钻进被子里,打着手电筒读书,导致一只眼睛高度近视,一只眼睛正常视力。那一年,他的预考成绩达到了最高学府的分数线,高考也顺利地被录取为某著名高校的免费师范生。
在旁人看来,“老师家的孩子成绩都很好”,按道理来说,老吴的成绩那么好,他的妻子也是高校毕业的,可他女儿的成绩却一直提不上去,临了高考,还是考了所不入流的学校。这件事常被别人拿出来调侃老吴,说他是“茶壶倒饺子,有货倒不出来”。老吴每一次都笑笑,“女儿过得开心,我就很满足了”。
老吴说,他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书匠,这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学校,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毕业到现在已经30多个年头了。大学毕业的第一年,学校就安排他当班主任,教的第一届学生也很争气,远远超过了全县的本科达线率。现在他门卫工作不忙,空下来的时候,主动承担起了学校通讯员的工作,在学校和教育局网站上报道校内的活动。他还走街串巷,去了解当地的风俗人情和方言地理,曾在报纸上写过不少记人记事的散文。
老吴看上去一副老实巴交的样子,所以常被那群十几岁的后生们欺负。他例行检查学生的胸卡,被几个调皮的高中部学生绊住,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还没爬起来,看着孩子们从围栏上一跃而过的背影,他急急地大喊道:“慢一点,别摔下来!”
都说老吴疼媳妇,我还不信。无意间经过保安室,听到老吴在炫耀刚给老婆买的围巾,一条花花绿绿的围巾,挺好看的,“花了218呢”。“218”,这个数字,不知道老吴说了多久。
工作以来,老吴前前后后给贫困地区的孩子捐款10多万,当地日报社打电话到老吴家里,想采访一下他。电话是他妻子接的,捐款这事再也包不住了。她窝了一通火:“你说他捐就捐了,为什么瞒着我呢?再说了,他瞒着我省下吃中饭的钱,这不伤自己的身子吗?”
过了一阵子,老吴的家里再也没传出锅碗瓢盆“噼里啪啦”的摔砸声,“谁让我嫁了他,他就是这样一个老实人呀!随他去吧”。